的基本情况,《唐朝之生存手册》有详细介绍,现简摘如下:
一、关于称呼
父亲:阿爷(同耶),爷爷,还有,哥哥(你没有看错)。
母亲:阿娘或阿母都可。
哥哥是阿兄,姐姐是阿姊。
自称:唐代最流行的女子自称是“儿”(对谁都可以自称“儿”,),然后依次是“奴”“妾”。
男人的自称,最常见的是“某”,(相当于如今的“我”),“我”也可以,但似乎语气比较倨傲(皇帝对臣工有时就自称“我”)。谦称的话呢,有“仆”“愚”“在下”等。
还有一种就是叫自己名字“世民以为……”“琉璃遵命”。
称呼别人:男人最常见的是姓加排行加“郎”,若是特别熟的,可以不加“郎”字(李二,滚过来!);女子便是姓加排行加“娘”(唐代排行并不是自家兄妹排行,而是至少和堂兄弟姐妹一起排的,所以会有什么刘二十三郎)。一般在大街上看见不认识的人,尊称是“郎君”“娘子”。家里仆人叫男女主人也是“阿郎”“娘子”,“夫人”咧也可以,但无“老爷”这种叫法。
女子出嫁后叫公婆比较常见的是“阿翁”“阿家”,“家”者“大家”也——这也是跟皇帝比较亲近的人对皇帝的叫法,不那么亲近的,会叫皇帝“圣人”,“主上”(一般不叫皇上)。你看,唐代婆婆地位多高!
叫老公呢,夫君啊,夫婿啊,排行加郎啊,都可以,元相公的叫法,还有就是别叫当官的“大人”,“大人”,是专指你爹妈。
另外,唐朝女子不会跟夫姓,如,出嫁前是“x大娘”,出嫁后呢,还可以叫“x大娘”,或是“阿x”,或是“x夫人”。唐朝女子跟娘家的关系比后世密切得多,父母生病,出嫁的女儿回来照顾是非常正常的,甚至比媳妇照顾更正常。女子在夫家呆得不爽了,回娘家长住也不稀罕。
有些称呼对于现代来说过于生僻,故本文仍采用父母称“爹娘或阿爹阿娘”、仆人对主人保留“老爷”的称呼,也不严格遵守“你、我他”的称呼。
二、关于吃
首先值得恭喜的是,穿到唐朝,你一天可以吃三顿饭了——要是再早点,比如汉朝,你一天能吃到两餐还是三餐,那是要看人品的。
到了唐朝呢,大家都是一天吃三顿了,早饭,多半是粥啊胡饼糕饼啊;中饭呢,一般是米饭,晚饭,一般就是面食,汤饼或者煎饼。
对了,名词解释下,宋朝之前,所谓饼,其实,指的是“面”,所有拿面做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饼。
比如我们最常见的“汤饼”,其实就是,汤面,其中弄得薄薄的加入热汤煮的,叫赙托(不是这两个字,我懒得找了),凉汤面呢,叫“冷淘”,两种都非常流行。至于“笼饼”,就是馒头。“笼饼”里包上肉呢,就叫“玉尖面”或者“尖馒头”——就是肉包子。那是皇帝也能吃得很满意的好东西。还有毕罗啊馄饨啊,就是带馅的面食。
现在要隆重介绍唐朝人的最爱:当当当——胡饼!
到底啥是胡饼?有人说是“炉饼”,也有人说“蒸饼”,总之就是从西域传进来的一种面饼,有素的,油的,肉的,芝麻的,种种大同小异的品种。唐朝人对胡饼爱得一往情深。挺大的官儿,冬天看见卖胡饼的,拿袖子包着热腾腾的饼就啃,还跟人感叹“美不可言,美不可言”;或者碰到在长安住的老乡,就故意馋人家: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烤的胡饼吗?
如果你对啥是胡饼还没有概念,请参考新疆饭店的“馕”——据考古研究,基本上,胡饼跟馕没啥区别。
至于在饼里面加上一层层的羊肉和豉椒,那就是富贵人家才能吃的“古楼子”……老实说,看到唐朝人对胡饼的热爱,俺的心拔凉拔凉的——可见大家还是没吃过啥好吃的啊!
唐朝人也常吃米饭,一般人就吃粗米饭,贵人呢,**米饭,有清风饭、水晶饭等种种名目。
好了,现在该说菜了。
首先要说明的是,唐朝人绝大多数都是肉食动物,武则天信佛,让大家不许吃肉,于是同志们都很悲愤说,不让吃肉,那不只能空口吃米面了么?
在唐朝所有的肉类里呢,同志们最常吃的是羊肉,烤啊煮啊蒸啊都行;
然后是猪肉,而且是不分贵贱南北,都吃。唐朝末年有个当官的最恨吃肥猪肉,结果看见手下有人打架,气得不行,就严厉的处罚他们——逼着他们吃肥肉!还警告说,再打架,给你们肥肉里面再加油……估计很快大家就会再打起来。
再然后,就是鱼肉。除了烤鱼、煮鱼等等之外,最著名的,就是生鱼片,所谓飞刀鲙鲤,据说功夫高的可以切得薄如蝉翼啊啊啊。吃螃蟹,这个时候已经被视为享受了,也有爱吃虾的,还有爱吃白鳝的,海鲜的等等。此外什么鸡鸭鹅鸽、熊鹿狗兔,都不算少见。
至于牛肉和马肉,其实唐朝人也吃,只是按大唐律。故意去杀官马、官牛的,徒一年半,那杀自己家马、牛有问题不?有,徒一年……所以,还是算了吧。
当然罗,唐朝人也吃蔬菜,还有温室蔬菜和进口蔬菜,什么白菜啊芹菜啊萝卜什么都有了。
不过唐朝人吃蔬菜还是很有特点的,不是生着吃,就是剁得稀碎酱着吃……真是,很有创意啊。
其实更有创意的是他们搞出来的那些名菜——
喜欢大唐科学院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