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辖郡、国十一,县、邑、侯国九十。幽州治所在蓟县,治所蓟县,故址在后世的北京市城区西南部的广安门附近。辖境相当于后世的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
隋炀帝大业初罢州置郡,故改幽州为涿郡。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复为幽州。
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设置幽州节度使,幽州节度使负责防御奚、契丹,治幽州(范阳郡,后世的北京),统辖幽州、蓟州、妫州、檀州、易州、定州、恒州、莫州、沧州等九个州。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范阳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为幽州。州治蓟县。另有范阳县,本幽州或范阳郡属县,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后为涿州治所,故治所在后世的河北省涿州,与此不同。
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以幽蓟十六州割让契丹(辽)。次年辽升幽州为幽都府,辽太宗在唐幽州城的基础上兴建土木,定为“南京幽都府“。此后,幽州作为行政区划不复存在。
隋唐时,幽州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隋炀帝在涿郡筑临朔宫作为行宫,大业七年后三次用兵高句丽,都以涿郡为基地,集结兵马、军器、粮储。
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出兵高句丽,分水陆两路,陆路也以幽州为后方大本营。
唐代中期,东北诸族势力强盛,先天二年(公元713年)置幽州节度使于此,以控制奚、契丹等族。
天宝元年改为范阳节度使,兵力九万余人,约占全国十节度使兵力的五分之一。
天宝末,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治柳城郡,后世的辽宁朝阳)、河东(治太原府,即后世的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一带)三节度使、河北道采访处置使,即以范阳为根据地,发兵反唐,掀起“安史之乱“。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自立为燕帝,以范阳为燕京。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改范阳节度使为幽州节度使,史朝义部下李怀仙降,唐即授为幽州节度使;时平卢已没于北族,惟存平州(后世的河北卢龙),平州城内驻有卢龙军,幽州节度使遂兼领卢龙节度使。
此后或称幽州,或称幽州卢龙,或只称卢龙。幽州为安史乱后长期不奉朝命割据一方的河北三镇之一。直至五代后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十二月为晋王李存勖所灭,割据达一百五十年之久。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以幽蓟十六州割让契丹,次年契丹以幽州为南京。
幽州原是河北平原北端陆路交通的枢纽。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开永济渠,引沁水南通黄河,北达涿郡;七年,隋炀帝杨广乘龙舟自江都(后世的江苏扬州市江都区)经黄河入永济渠,至涿郡;
同年,又动用江淮以南民夫、船只运黎阳(在后世的河南浚县东南)、洛口(在后世的河南巩县东北)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由于永济渠的凿通,运河的终点涿郡又成为北方水陆交通的中心。
幽州原是河北平原北端陆路交通的枢纽。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开永济渠﹐引沁水南通黄河﹐北达涿郡﹔七年﹐隋炀帝杨广乘龙舟自江都(后世的江苏扬州)经黄河入永济渠﹐至涿郡﹔
同年﹐又动用江淮以南民夫﹑船只运黎阳(在后世的河南浚县东南)﹑洛口(在后世的河南巩县东北)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由于永济渠的凿通﹐运河的终点涿郡又成为北方水陆交通的中心。
隋唐时﹐幽州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隋炀帝在涿郡筑临朔宫作为行宫﹐大业七年后三次用兵高丽﹐都以涿郡为基地﹐集结兵马﹑军器﹑粮储。
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出兵高丽﹐分水陆两路﹐陆路也以幽州为后方大本营。唐代中期﹐东北诸族势力强盛﹐先天二年(公元713年)置幽州节度使于此﹐以控制奚﹑契丹等族。
天宝元年改为范阳节度使﹐兵力九万余人﹐约占全国十节度使兵力的五分之一。天宝末﹐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治柳城郡﹐后世的辽宁朝阳)﹑河东(治太原府﹐后世的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一带)三节度使﹑河北道采访处置使﹐即以范阳为根据地﹐发兵反唐﹐掀起“安史之乱“。干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自立为燕帝﹐以范阳为燕京。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改范阳节度使为幽州节度使﹐史朝义部下李怀仙降﹐唐即授为幽州节度使﹔时平卢已没于北族﹐惟存平州(后世的河北卢龙)﹐平州城内驻有卢龙军﹐幽州节度使遂兼领卢龙节度使。此后或称幽州﹐或称幽州卢龙﹐或只称卢龙。
幽州为安史乱后长期不奉朝命割据一方的河北三镇之一。直至五代后梁干化三年(公元913年)十二月为晋王李存勖所灭﹐割据达一百五十年之久。
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以幽蓟十六州割让契丹﹐次年契丹以幽州为南京。据房山云居寺石经题记﹐安史之乱前幽州城内有白米行﹑屠行﹑油行﹑五熟行﹑果子行﹑炭行﹑生铁行﹑磨行﹑丝帛行等﹐行是当时经营同类行业的组织﹐可见当时幽州商业和手工业之盛。
右北平,华夏古代郡名,即右北平郡。战国时期燕国置,治所不详。秦因之,治无终县。西汉治平刚县平刚城(后世的内蒙古宁城县甸子镇黑城村黑城古城),隶属于幽州刺史部。王莽时改称北顺。东汉时移治土垠县(后世的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东南)。
东汉末年公孙瓒曾领此郡。三国时,曹
喜欢回到东汉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