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资本入侵乡村
在邻县担任县委组织部部长的同学亲自带车过来了,把他们接到县城里一家豪华酒楼吃饭。他们约上了在县城工作的部分中小学同学和老师,简单一算,也有十来个。
见到这些老同学,秦方远想起了马华,他给马华打了个电话,告诉他自己在老家。
马华说:“可惜啊,我现在人在**呢,我们企业正在推动借壳上市,搞这个事情太烦琐了——你在老家待几天啊?”
秦方远说:“看到那么多老同学很感慨,他们都很关心你啊。借壳上市?你们走得还真快。我们公司还没走到上市那一步呢。不错啊,你可是我们这拨同学中第一个上市公司的老总啊!”
“说起来惭愧,我现在很后悔当年不好好读书,没有上大学,书到用时方恨少啊!知识不够用,很痛苦!”马华在电话中说得很真诚。
这些话,零零散散地也被在座的一些经营企业的同学听见了。
“是啊,如果像你那样留洋多好啊!哦,对了,你怎么就回国了?不适应美国啊?美国多好啊!”一个当小学老师的同学在秦方远放下电话后问他。
“机会选择吧,我个人感觉还是中国的机会比较多。”
“那怎么县城有钱的人都急着把孩子送到国外去,美国啊,加拿大啊,澳大利亚啊,高中还没毕业呢,就送出去了。”
“也许送出去开阔视野吧。这种情况我一直以为只大城市里有,没想到我们这个小地方也存在,其实在国内完成本科教育,至少中学阶段的教育,再送出去比较合适,中国的基础教育还是蛮扎实的。”秦方远比较纳闷。
“我们隔壁村的,在昆明做鞋的生意,挣了不少钱,两个孩子连高考都没有参加就都送出去了。当年他是个啥呀,蚂蚁都不敢碰,结果在外面鼓捣得有钱了,连说话声音都变响亮了。”
于岩在一旁听,秦方远的同学操着家乡土话,她听不懂,一会儿看着秦方远,一会儿看着他的同学们。
一个在省城工作的同学也赶过来了,开着单位的公车,奥迪a6。这位小学同学姓陈,武汉大学毕业,在武汉做外贸,也是经常出国,算是见过世面的。
他开着秦方远的玩笑:“你这留洋生,怎么穿的好像旧t恤啊?这什么牌子?没牌子啊,你竟然也穿地摊货?!”
看着他惊讶的样子,于岩很好奇,就问秦方远,秦方远用英文如实地翻译给于岩听。
于岩就乐了,这是j.c
ew,在美国属于中上等,奥巴马总统就职典礼上第一夫人穿的品牌。那天,第一夫人米歇尔戴了一双绿色的j.c
ew手套,两个女儿一个穿蓝色大衣,一个穿粉红大衣,全部来自j.c
ew。
“奥巴马就职那年的感恩节和圣诞购物季,我出去溜达,在洛克菲勒中心被j.c
ew店里涌动的人流吓了一跳,居然跟买白菜似的抢购并不便宜的j.c
ew,哪里像是经济危机。纽约上州的奥特莱斯中心,两个店门口排的队最长:一个是打到三折的gucci(古驰),另一个则是撞了大运的j.c
ew。”秦方远看似轻描淡写的一番话,却情不自禁地透着一股优越感。
“啊?是吗?”他们都好奇地伸手摸了摸,手感还真不错,“可是怎么没有商标啊?”
于岩说:“这个品牌就是不贴商标的,也是以略显陈旧为特色。”
“那得多少钱?”
“30美元,我是趁打折的时候在纽约梅西百货买的。”秦方远回答。
“哎呀,你也买打折货?谁不知道啊,你在美国投资银行工作,银行啊,还是美国的,那得挣多少钱?!还买打折货!你说说,除了我们小学同学马华凭着老爸开了工厂,还有谁比方远挣钱多?”
“你们俗不俗啊!”还是做组织部部长的同学把这个话题打断了,“整天钱钱钱的,还讲不讲些品位?”
一直在一旁翻手机短信的当地环保局的同学出来帮腔:“难得老同学聚在一块,还是谈些别的吧。”
做组织部部长的同学毕业于武汉的一所高校,英语还不错,他当着秦方远的面,跟于岩说了很多秦方远小时候的糗事,调皮捣蛋,组织同学声东击西偷西瓜之类,听得于岩笑得花枝乱颤。
秦方远冲着同学说:“别毁我形象啊!”
中小学同学虽然没有大学同学聚会频繁,但是在两小无猜的年龄同窗就读,那种亲昵的感情是其他任何阶段的感情都无法替代的。
担任组织部部长的同学也是当地一号新闻人物,本科毕业参加工作,七八年间从一个乡镇干事迅猛攀升到县委常委,被称为火箭速度,甚至有媒体调查他的背景,是否为高干子弟或有钱家族。同学笑说:“调查来调查去,调查出来我小时候是个放牛的,至今家里还种个一亩三分地,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啊!这些媒体,唉,无言啊!”
于岩接过话说:“在美国,记者干的是扒粪的活儿,尼克松水门事件啊,克林顿和莱温斯基性丑闻啊,还有麦道夫金融诈骗啊,都是媒体揭露出来的,这是正常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这不是在中国吗?我们还真有些不适应,是吧,方远?”
这时秦方远正和几个人聊征地开发的事。在座的有几位在**系统里做事,其中有一位在秦方远的那个镇上做副镇长,他倒干脆利落:“大量占用土地,推平后招商引资,是当前**工作的一
喜欢对赌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