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则称之为“庙”、“宫”、“坛”,如孔庙、文庙、天坛等。伊斯兰教称之为“寺”,如清真寺等。
如旧时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叫太庙、中岳庙、西岳庙、南岳庙、北岳庙、岱庙等。
如祖庙、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有武侯祠、韩文公祠等。
寺庙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寺庙谓之“历史文物的保险库”,乃当之不愧。
寺庙建筑与传统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
同时,寺庙文化已渗透到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筑、绘画、书法、雕刻、音乐、舞蹈、文物、庙会、民俗等等。
在上古时代,几乎每个城邦都会有一座寺庙来供奉他们的守护神。而多数的城邦都会有多座寺庙来供奉其他的神明。而到了如今,寺庙变成了一个时不时参拜的地方。
在上古时代的社会中,寺庙被认为是神的居住地。信徒们会带食物、香料、稀有物等贡品来到寺庙,当做是对神明的敬意以及尊重。寺庙存在城中可以带给人们平和的效果,通常有智慧的领导人都会在城市开始成长时尽快地设置寺庙。
作息,在寺院住宿一定要遵守寺院规矩,出家人一般早上起的很早,早上诵早课,大部分四点以前就起来,他们睡眠的时间是很短的,所以一定要遵守寺院里的作息时间。
价格
一般寺院挂单都没有规定要交多少钱。都是自己发心交的,多少都可以。不过有些寺院是不能住外人的,还是提前问清楚比较好。
佛法后才有寺院。因为佛法是方便多门、不拘形式,在佛陀在世时并没有,只要有大的场所即可,能容纳佛的经常随众。
当时的“寺”是办公场地,直属于皇帝下面一级单位的办事机构;属于宰相下的一级单位称为部,宰相下面有六部,部的长官、首长叫尚书,次长称侍郎;属于皇帝下面办事机构的首长叫卿。
皇帝下面办事的一级单位有九个,共九个寺,长官称为卿,所以“寺”不是庙,它是一个办事机构。佛教是由皇帝来接待它,那时外交归皇帝管,不在宰相底下,宰相管内务。
专门办外交的是一个寺,名叫鸿胪寺,专门招待国外贵宾的,就像如今的外交部,该寺的卿就是外交部的部长,就是首长。
当时鸿胪寺接待佛教的使者时,觉得佛法挺好,谈得很投机,就想把使者留下,但又不能常住鸿胪寺,于是在九个寺之外增设一个寺,即佛寺。
这些是皇家的佛教寺庙,至于江湖之上,仙家的佛教寺庙,有大有不同了。
寺的起源是这么来的,如今讲“寺”后面来个“庙”字,就不成话了。
庙是供鬼神的,皇帝祭他的祖先叫太庙,普通老百姓的叫祠堂,供养鬼神的地方称为庙。把寺与庙拿来相提并论,差得太远太远,不像话。
寺不是庙,寺是一个办理佛陀教育的机构,如今政治制度变了,但这个名称一直没有变,形式也没有变。从前皇帝办事的机构是宫殿,那么佛寺也不例外,也是宫殿式的建筑。如今名称还保留、守旧,建筑的形式也是守旧,还是用宫殿这种方式,里面的内容变质了,天天去念经超度死人,跟鬼打交道,佛陀教育不教人、而去教鬼了,这个意义完全错误。
所以,如今称佛教是宗教,也不是没有道理,跟鬼神打交道,这不是宗教是什么,当然是宗教。所以,佛陀教育由教育变成宗教,这是很不幸的事。
早期佛寺建筑的布局,大致沿袭形式。尔后因融入固有的民族风格,遂呈现新貌。其建材以木为主,多设于平地(如府城市街)或山中。故后世寺院除寺号、院号外,亦附加山号。
又有以年号名寺者,如北魏之景明寺、正始寺、唐之开元寺。
此外,寺院若依创设者而分,可分成官寺(由官府所建)、私寺(由私人营造)。
若依住寺者而分,乃有僧寺、尼寺之别。
若依宗派,则分为禅院(禅宗)、教院(天台、华严诸宗)、律院(律宗)或禅寺(禅宗)、讲寺(从事经论研究之寺院)、教寺(从事世俗教化之寺院)等类。
寺庙既是人们宗教信仰的皈依之地,又是历史文化的汇聚之所。不过,像少林寺、报国寺、灵岩寺等已然是天下熟知的了。
在三芝乡的横山上,有一座名为富福顶山寺的庙宇。令人惊奇的是,整座寺庙是用上百种珊瑚和六万多种贝壳堆砌而成的,连寺庙的墙壁装饰也不例外。
贝壳庙源于当地一位信徒所发的要建庙供奉济公活佛的宏愿。整座寺庙历时两年才建造完成,庙门口就能看到贝壳雕饰、龙首鲤鱼身的“鳌鱼”,是祈雨消灾的吉祥物。
此外,用珊瑚装点的十八罗汉隧洞、龙柱、香炉等也色彩鲜艳,很有看点,让人如同置身于海底世界。
位于大唐江南道的酒瓶寺,庙宇的建造者起初嗜酒如命,皈依佛门后开始觉醒,希望用酒瓶建寺以警醒世人。于是从那时起,僧侣们开始搜集酒瓶,前后历时二十五年,耗费一百五十多万个废弃酒瓶,建成了如今的寺庙。
酒瓶建筑不仅色彩鲜艳、不会褪色,而且易于清洗。寺庙不仅治理了当地环境,还降低了建寺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独柱庙,庙宇建筑
喜欢雪夜歌行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