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医镜观)
在前朝药理学简单了解本草归类,背诵常用药方,学习配伍宜忌,掌握病情表象,之后就是要背诵大量的患者案例,这样才可以行医了。
比如单纯的感冒咳嗽,就有受寒,病毒性,肺热,体虚等等原因。不同的原因引起感冒咳嗽,反应症状也会存在不同。有的时候患者对于某些情况不注意,你还要去问。这是望闻问,中医最简单的三步。
至于切涉及的又有所不同,先要了解寸关尺,左手寸关尺代表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切脉代表肺、脾、命门。然后要背诵五脏六腑宜忌和病理表现。实操常见的二十八种不同脉象。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弦、芤、革、牢、濡、弱、细、散、伏、动、促、结、代、疾。
然后进行配药,达到这个程度,在中医中也是一把好手。
再了解二十七气,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共二十七气,循行时段。根据人体不同环境,不同气候,不同体质发病,涉及脉络,合理用药消除病灶。在中医中足以称为大师。
至于承前启后,总结手法,自成一脉,创新理论。则是响当当的宗师。说起来容易,可是真正动起手来却不是十年八年能达到的事,背诵还好!实操起来,纵然一时不慎,可能毁掉的就是一条生命,一生名誉!
八(儒家—内省法和知乐法)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儒家内省法的核心就是这二十八个字。
第一重境界,名为见自我。是晚上闭上眼睛,去回想自己今天一天所发生的事。开始的时候乱如麻,很少有人能把一天所做的大多数事情按照时间有次序的排列。
第二重境界,名为分类。是在已经能够回想起一天发生的绝大多数事情,并且能按照时间次序有效排列的情况下。进入到第二层分类,思想为一类,就是今天我脑海中所诞生的所有想法。交往类,我与朋友亲人之间的来往谈吐以及行为。学习类,我从书本朋友老师先人以及天地之间所学到的东西。这是再回想过一天的事情以后,重新思考并且巩固自己的获得,并将其记录与本写成心得。
第三层境界,名为心正,又称至诚之道。有言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这也是儒家为了防止外魔入侵最关键和内省法最重要的阶段,也称为拨乱反正。为人谋而不忠乎,我今天有没有谋虑思考过不良好的想法。如果有,先从思想上消灭它。不能让它侵蚀我的内心,使我思想行为逐渐不端。如果没有,则巩固正念,坚定道心。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我今天和朋友亲人的交往是否做到了诚信,动作与谈吐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修改它。在以后的日子身体力行。不能言行不一,不然外魔入侵,心念不纯,难以进入精神至诚。传不习乎,书本朋友老师先人天地传授给我使我领悟的东西我是否记录下来并且复习掌握。如果没有,先将其记录下来,要花很多时间去掌握的,每天慢慢消化一点。
把自己的思想心念纯正之后,就开始身体力行,也就是身修。
此时的锻炼,正好恰和神秀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长期坚持,达到至高层次,自然恶念不生,正念不灭。所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尘垢不沾。便是慧能所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大抵此意而已。
知乐法的核心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共一十六字。
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内省法由内入外,正心修身,齐家冶国。
九而知乐法,本为由外入内之法。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冶其国;欲冶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其实所谓的知,好,乐。三重境界。其根本在于引导。
一个孩子自己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很难,可是如果有大人的教育和引导就会简单很多。
大多数人小时候不喜欢学习某些学科,是因为讨厌传授者,而不是因为对于学科的本能反感。
而孩子们喜欢某个老师,那他们这课成绩也会很快提升起来。
所以老师不仅要知道怎么传授知识,更要注意自己在传授知识的趣味性。干巴巴的东西对孩子的吸引自然有限,如果能开发出各种相应游戏,或者在生活中找到与这些知识相对应的有趣的事。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孩子们自然也就从知之者慢慢变为好之者,乐知者。
而传授者桃李满天下,哪里还有不快乐的道理呢,由外入内,反哺自身。你自然也会享受传授知识的快乐。在这个传授过程中,温故而知新,你原有的知识自然也更加深厚,也更能运用自如。
古来有信徒,学者,修行者。能信者未必能学。
喜欢拳武鉴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