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那只不过是为了寻找先帝的下落,自从先帝在南京城里的那场大火中消失以后,夜夜恶梦,屡屡梦到先帝索命,后来皇上便迁都燕京,历时十四年之久建成紫禁城〔4〕,以防不测。二十几年以来,皇上是夜不能寐,备受煎熬,故而下定决心找出先帝。皇上派郑和多次下洋都没有寻到,是以皇上让我们秘密在西南一带搜索,不知沈老在西南一带可曾听闻有先帝的下落?”
“老儿久居天龙屯堡,不曾听说过。”
“如若有消息,还望沈老通知我们。”他们知道机会渺茫,但还是吩咐了沈济。
“如若天使有什么需要的地方,尽管吩咐,老儿尽力帮助。”
“嗯!这次我们到天龙屯堡只有你老知晓,其他三老并不知情,沈老就不必让他们知道了。”
“是。”
“那我们就继续往西边搜寻,告辞!”
“四位天使不若用过餐食再行。”
“不必了。”那四个丽服汉子遂辞出沈济离开了天龙屯堡,向云南行去,沈沐回避了一下,并没有和他们见面。
“爹!”
“沐儿回来了?”
“嗯!”
“这位是?”
“这是我常和爹提起的结拜兄弟向东。”李向东向沈济行晚辈礼,口称“伯父”,沈济见李向东颇懂礼数,遂道:“哦,好好款待人家,莫要怠慢了。”
“是,爹!”沈沐道,“刚才那几位是?”
“天使到访,”对此沈济没有多言,又道,“昨日梵净山送来盟主帖子,说武林大会将提前在八月十五举行,你做好准备,改日择贤代表天龙屯堡参加。”沈沐领喏,遂带着李向东辞别沈济出去,当日沈沐带着李向东到云鹫山上来一观天龙屯堡晚景,二人在山上用木枝相互切磋武艺,沈沐照自己昨日心中所悟,把《若水剑法》的精要尽数使出,果真是精妙绝伦,李向东亦用尽自己平生所学,二人均称对方好武艺。沈、李二人待要跨步下山,不巧遇到梦圆上山,梦圆见李向东便笑脸相迎。
注解:
〔1〕马三宝即郑和(1371-1433),郑和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郑和是马哈只第二子,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派傅友德率军进南,攻打元梁王,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宣德(朱瞻基)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郑和是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文中的丽服汉子怕引起别人的注意,故用其小名。
〔2〕木瓜凉粉。据我所知,西南地区有木瓜,摘而取其籽,用纱布抱而细揉,有粉状物析出,放置,加红糖水,可解渴,即为木瓜凉粉。
〔3〕郑和下西洋。
第一次下西洋,明永乐三年六月(1405年7月)朱棣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
第二次下西洋,明永乐五年至永乐七年(公元1407—1409年)。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在郑和回国十几天后,就第二次下西
洋了。
第三次下西洋,明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1411年7月)回国,迎回佛牙,有学者认为朱棣派高官姚广孝随行,便是寻找建文帝,而佛牙一事,是好用其镇民,以示其有天子之命,因为朱棣是发动政变而得的天下。
第四次下西洋。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
第五次下西洋。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
第七次下西洋。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出使过的城市和国家共有36个: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勃泥、苏门答刺、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部分专家、学
喜欢夜郎江湖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