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明朝一个铁骨铮铮的人物曹学佺,这个时候正任四川按察使。清军攻入他的老家的时候,知道他是大学问家,希望能招揽他。曹学佺从容不迫,香汤沐浴,整顿衣冠,自缢殉国。死前留下绝命联:“生前**笔,死后一条绳。”
这个人自己是读书人,他却很看不起读书人。他曾写下一副名对:“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读书人心眼多,天下鼎革之际,明哲保身是第一位的。明亡的时候,皇帝殉国了,大臣基本上争先恐后,做了清朝的官员。
做异族的官员这些人都不在乎,还在乎报效同是中华一脉的开荒团?
所以这些人都藏了个心眼,山东巡抚杜克功在山东高调接待李易,居然没人参他一本。那些御史平时参这个官员参那个官员,甚至参首辅参皇帝都敢,为什么就不参杜克功了呢?
这些人都明白:大明现在对读书人宽容,怎么参也没什么大事。最多来几下庭杖。
大明宽容,不代表开荒团也宽容。谁先跳出来被开荒团记恨上了,将来会出什么事还真不好预料。
就算开荒团不做什么,被那些开荒团铁粉打闷棍就犯不上。要知道开荒团是一帮愣头青,他们那些铁粉年纪也大不。这些人一冲动就容易诉诸暴力,文明离这些人太远,咱们也离他们远些才安全。
结果就是杜克功在山东接待李易严重超标,大明朝廷来个集体失语。真是咄咄怪事。
李易第一时间就收到了方素送来的捷报。
方素是黄浦军校第一期学员,算是李易最得意的弟子。
当方素红着眼睛讲了釜山那个雨夜,他随同李胜石杀出重围。他临危受命,带着第一师残部继续在黄海和联军作战,结果这一次第一师几乎全军战亡,火种都没留下。方素又哽咽了。
李易也红了眼睛,他想起了总是笑嘻嘻的李胜石。
选择了开天辟地的路总要有牺牲,可是眼见自己的手足兄弟陆续阵亡,总让他难以接受。伤亡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数字,那是一条条鲜活的人命啊。
李易自责对朝作战太草率。
历史上中国对朝作战有几次得到好结果?自己应当等北征的大军回来,派李胜智或者李胜义这样的陆军大将,率领成建制的一个军碾压过去。而不是用李胜石海军师劫掠式进攻。
如果自己不急功近利,朝鲜也好,日本也好,真的敢于主动招惹开荒团,截断开荒团北上的海路吗?恐怕最多也就是抗议抗议吧?
现在说什么都有些晚,一切都不可挽回了。
对北蒙的战争李易派出的是最得力的两个兄弟,李胜义和李胜智这两个军也是他手中最强大的战力。虽然已经半年未归,李易也不急,急也急不得。
古人对路程远张口就是万里迢迢,没个准确数。可是李易是知道真正地理距离的。
从辽东到后世蒙古国的乌兰巴托就有三千里,再向北到北海一带,五千里都不止,恐怕真得往万数。更何况这一路要作战,要清剿,要安民,哪是简单事?
好在李胜义外表粗豪,内心狡诈,搭配的助手李胜智也是能权衡利弊的智将。出大散失不可能。
这万里长征李易原来估计就是一年的时间。今年能肃清北方,明年春回返就已经够快。无论这一次是消灭或者征服了北蒙,都将对吉林、黑龙江、北海三省移民起到保护作用。
这条路线是两个军,开原向北,陆地只有李胜云一个师,力量明显薄弱。就是这一个师,也是李胜信查缺补漏,临时派出的偏师。亏得黑龙江李胜东那两个师的海军能呼应李胜云,这才让李易心安。
这一通大战,李易觉得充分暴露了自己不善于策划具体战役的短处。他觉得以后自己还是着力擅长的大方向。具体作战还是交给已经成熟的李胜义、李胜智、李胜信、崔秀这些人。在战机把握上,这些人已经明显强于他。
不过这一次对南蒙的压迫,都出自他的筹划,总体他还满意。
之所以急着对付南蒙,一方面李易真担心漠西蒙古会东侵,攘外必先安内。
另一方面也是李易担心吉林黑龙江这些地方,李胜云一支偏师镇压不住。忽需要大军继续北上。
所以他必须尽快解决南蒙林丹汗这个麻烦,再抽调李胜俭大军沿后世长春哈尔滨一线北上,安定地方。
虽然有李胜东两个师沿黑龙江进行了一次扫荡,可游牧民族哪是那么容易征服?打不过很容易就会跑掉,必须大军出动才安稳。
八月初林丹汗来到营口,和李易就许多问题,进行了三天密谈。
林丹汗最终和李易签下约定:李易把日本这块地方凭空赠送给林丹汗,并保证蒙古族统治的日本,一百年内,成为开荒团不征之地。
林丹汗知道,李易能保证自己这一代以及下一代领导人对外政策,再说的更遥远就是空话了。百年之后的未来,就不要多操心了。
趁秋高马肥,林丹汗的大军大规模开始东进,他现在也不愿意和李易为邻。这个恶邻,真是让人睡觉都不安稳,随时可能把自己吞了。
林丹汗送给李易的评语就是八个字:“心怀叵测,翻脸无情”。和这样眼里只有民族利益,不讲人情世故的人打交道,根本处不出真心。
一个心眼的蒙古汉子,不如早走早心静。所以林丹汗居然随着两万先遣军出发了。
林丹汗告别李易的时
喜欢大明开荒团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