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世纪的欧洲,各国的政治中心往往内向与外向并重。国王与骑士们一会儿打得不可开交,一会儿又合力向外侵略传教。在公元七八百年的时候,核心区已经完成基督教化,他们依然坚持收复西班牙、布道北欧、组织十字军东征,足足闹了近千年。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外向性不但有效分化了内部危机时的统一压力,还最终促成了更加壮阔的大航海时代。
反观华夏大地几千年,外向性却在持续减弱。大周朝开国之际还有很强的扩张性,齐、鲁、燕这些重要的大诸侯都分封在边疆。几百年过去了,大家的精力都转向了内斗,对外防守为主。所以戎狄蛮夷日见嚣张,以致于连镐京都给端了。
掘突试图扭转这个趋势,借传教之名重振周人的扩张性。
由于统一惯性思维的影响,华夏人的扩张特别在意能否有效控制新领土,以致于不少人喜欢反思汉唐武功极盛的弊端。掘突完全抛开了这个思想包袱,他借鉴欧洲模式,只在乎文化传出去、人走出去,外面小华夏到处开花才好呢!所以他携天子一再重申,新归附的土地和人都封给开拓者!
于是,掘突向边疆之国派驻最虔诚的大礼士。他们鼓动秦人摸索河西走廊,怂恿晋燕同化北狄,劝说齐侯跨海联络箕子朝鲜的后人,还笼络摇摆不定的楚蛮和已经退化的吴人,可谓四面开花。
然而,历史总是有巨大的惯性,不是那么好改变的。四方大礼士回京述职的时候,纷纷向周召大吐苦水。
秦城大礼士首先说道:“秦伯虽地处边陲,但时时心慕华夏,对天子与周召的教化谨记在心。所以他一直挥师西向,向岐山挺进。奈何旧王畿动荡不安,戎人始终没有肃清,屡屡造成后顾之忧,令秦师难有大作为。”
“晋师倒是没有后顾之忧。”唐城大礼士接着说道,“但是林胡、娄烦皆是旱地,可牧不可耕,可攻不可守。晋侯去则狄人退,晋侯返则狄人回。反反复复,徒劳无功耳!”
“你们好歹还有行动,齐侯连行动都没有。”临淄大礼士一筹莫展,“齐人重利而轻义。海天茫茫,凶险异常,出去一趟不知道能获得什么。齐侯以此为由,只肯派些小船去探路。即便这样,齐人也推来推去,不肯下海。”
丹阳大礼士的情况还算好点儿:“自熊渠慑于厉王威而去王号以来,楚人事周之心尚诚。得知天子周召拓边之政后,本就好战的楚人更加积极。只是蛮夷之地多沼泽,本就人烟稀少。所以虽扩地百里,却教化不了几个人。吴越的情况也类似。”
其他大礼士也纷纷加入讨论,所说情况都差不多。一时间,舆论似乎有了导向,这事儿无利可图也没什么人做,不靠谱!
掘突正是大展拳脚的时候,哪儿肯接受这样的结果。他刚准备对众人晓之以理,忽然转念一想,不能全靠利益去说服,否则又走回中国人实用主义的老路子了。欧洲那些传教的,虽说贪图黄金的念头是重要动力,但宗教的狂热性也必不可少。于是,掘突决定先来一段布道式的洗脑。
“你们奉行的是天地之道,是在拯救那些愚昧的人。没有善人的帮助,他们将沦为天地的弃儿,死后成为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这样的事业怎么能因为无利可图就退缩呢?”
众人见掘突语气严厉,不由匍匐在地。年轻礼士们作为“有志青年”,更是纷纷忏悔,表态要为天地之道奋不顾身。
接下来,掘突才开始婉转地传授具体的手段:“你们要按照周礼,监督所有的家族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家族的荣耀和财富,都让嫡长子去操持。剩下的孩子们,只需要一匹马、一把剑,去开拓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年轻礼士们涉世不深,听了颇有些热血沸腾。旁边的老人们却觉得这招挺损,暗暗叫苦。
在古代,中外都一度流行嫡长子继承制,但继承内容却有所不同。春秋时代重权而轻财,家族的爵位只传嫡长子一人,财产却往往比较分散。中世纪欧洲的庶子们却没这么好运,富人家也许还可领点微博的俸禄,穷人家就只能两手空空靠自己了。所以那时的王子们才特别热衷于联姻、圣战等外交军事活动,以这种方式去家族外创业。作为对比,春秋时的公子们大部分还是在自己家里打转转,不断在族群内部扩大分支。
掘突正是看中这点,打算把那些坐吃山空的人逼出来,解决大礼士们无人可用的难题。当然,对于这种长期形成的惯例,他也没打算一夕改变。家里兄弟关系好的,自然不忍如此绝情,碰到自私的大哥,就不好说了。所以,不少诸侯已经开始动歪脑经,琢磨着如何利用圣周召的话鸡毛当令箭,把兄弟姐妹的财产全部占为己有。
光把人逼出来还不够,信仰得给他们希望才能玩得转。
掘突对秦城大礼士说:“战争不是开拓的唯一手段,互通有无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你去找司商烛纠帮忙,带上上好的蚕种和一流的织工,让秦人仗剑西行的同时,怀里要揣着丝绸。文王托梦说,西人会因为丝而亲近我们的。”
接着,他又转向唐城大礼士:“你告诉晋侯,顺着黄河坚持往北走,到了河水拐弯的地方,将不再是贫瘠的草原。文王说那里将有大片可供耕作的土地。”大礼士瞪大了眼睛,哪里知道现代赫赫有名的塞上江南——河套地区。
“至于吴楚之地,丹阳大礼士可以携带
喜欢穿越当饭吃之欧式春秋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