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驹过隙,岁末将近。关于未来,除了未知,其他的都不知道,一切都在变化中进行。
还记得2015年的夏天,弟弟兴奋地叫嚷着“猪八戒注册我们平台了!”,我们一起激动地查验猪八戒公司提交过来的营业执照,畅想我们公司未来的发展。那几天猪八戒作为国内设计和众包领域的头部企业,刚刚拿到26亿元天价融资。
我们知道自己无法像猪八戒那样幸运。而且,弟弟并不认同做那些和业务增长不相干的事情,比如融资、公关,因为这些事情会占用太多的精力,也很难达到理想效果。不过,我依然希望尝试下。
我们做了大量的项目梳理工作,编写完善的bp(融资计划书),第一个版本长达四十多页,而且全是密密麻麻、投资人不喜欢的文字。
弟弟是个逻辑性很强的人,他根据我们调研的线上和线下的市场数据,做了非常多的商业计算,推理出了比较客观的收益率。所以我们愈来坚定自己所做的事情。
我们经常会在马桶上或者打扫厨房时讨论着项目。我们亲身经历了运营和供应链“炼狱”般的折磨,对于行业痛点和改进方案也就自然而然地清晰起来。
bp随着时间快速调整,经历了十几个版本后,最终稳定在20个页面,做了合理的图文排版。这个页数是稍微合理的数字,因为投资人或者潜在合伙人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完太多的页数,少于10页则很难阐述清楚。不过,具体bp的内容长度,应视项目阶段而定。天使轮通常无需过多复杂的bp,如果你有强背景或者属于“关系户”(中间人引荐的),那么两三页足以,甚至可以像张一鸣那样扯淡地在餐巾纸上涂鸦即可,什么狗屁bp。
对于融资,我们一直坚持的思想是“可遇不可求”、随缘。所以,bp的价值,更多是帮我们梳理了创业的思路而已。
忙碌之余,我偶尔会浏览一些行业新闻和创业媒体,但很少主动投递bp。
一天,我们收到了一个自称新印科技股份公司的咨询电话,他们通过一家企业网站的技术支持链接上找到了我们。对方希望我们帮他们开发几套行业内用的系统,弟弟负责业务接洽,诚恳的态度赢得了对方的信赖。
此后,他们也多次到访面谈。最终确定了合作事宜,但是,很快合作关系就升华到了资本运作的层次。弟弟一脸兴奋地告诉我,他们的董事长要亲自过来一趟。
次日,我跑到小区门口迎接他们,对方一行三人站在那里好奇地东张西望,或许是我们的办公地过于“富丽堂皇”了缘故。
寒暄之后,他们表达了收购我们公司的意向,希望我们能够成为他们的子公司——准确讲是一个软件工具,一切要服从于他们的规划。或许他们觉得我们目前体量小,作为收购候选项性价比较高。
“我们在全国寻找合适的标的,包括那家做报价系统的。”对方坦然地宣讲他们的实力,“如果你们愿意,我们希望团队迁到hun省运营。”
我们没有提收购报价,也没有主动询价。而是比较随意的引开了话题,微笑着回避了收购的事项。因为在对方来之前,我和弟弟已经做了预测,我方对于公司被收购没有太大的兴趣——不过如果对方开价合理也可以考虑。
这个事情暂时告吹了。不过,我们对项目有了更大的期待。
我花了好大劲儿从网上搞到一份大陆投资机构和人员的email名单,匆忙交给好友苏肖博。他是个思维活跃、执行力强的人,拿着我给的几个qq邮箱(防止触发腾讯封号机制),向数百个潜在投资机构疯狂地发送了我精心准备的信件和bp。
数百颗石头落水,没出来几个泡。在数年后我才阴白自己所谓“努力”想当然是多么白痴,因为几年过去了,我才收到一些系统自动退回的email,还有的次年才显示“来函已收到”,投资人早把我归入垃圾了,或者说投资人根本就不会搭理这些莫名的来信——并非网上那些“忽悠们”煞有介事地讲的“如何推销自己给投资人”。
小确幸,我还是收到到了几个回函,包括梅花天使的张筱燕,我们来回聊了些,她很务实地建议我“可以多找几家bj的投资机构,增加机会,不然浪费了精力”,还有真格基金的顾旻曼等。我非常期待有助力出现,我希望抓住每次机会。但是,此时弟弟却强烈地反对我的决定,我撑着雨伞在大雨里撵着他苦口婆心唠叨了半个小时,最后我放弃了。
次年,我和一朋友到杭州参加融资路演。晚上吃饭时,他在给在坐的英国朋友(做收银系统)炫耀自己的人脉,一脸自豪地拿着微信说道:“真格基金徐小平!一般项目是不会发给他的。”然后便将英国朋友的项目bp扔给了徐小平。我在旁边艳羡了一番,暗自失落:“不找徐小平又何妨。”
杭州路演前,我已经做了无数次的演讲练习,在台子上坦然描述自己的项目。突然有位投资人问道:“猪八戒都服务了几十万家了,你服务千家就算多么?”我内心瞬间一万个草泥马——行业内打听亦或是统计数据,那个龟儿子宣称有那么多对口的企业,更何况是已经服务的。不过我淡定的解释了下:“我们服务的企业并不完全一样,而且目标客户群并没有那么多。”
后来我才知道资本圈也有潜规则,许多高大上的投资人就是一活脱脱的倒爷,他们和擅长融资的“创业家”
喜欢创业几何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