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这次会议是一次比较重要的会议。会议虽然不是扩大会议但却定下了未来发展的总基调,是对前番改革会议的充实调整,前番改革工作定下的期限是一年,这次会议上调整为2年以上,这样的发展速度更加切合实际,作为一个领导人尤其是身居丞相之后,每走一步都关乎全局,“高处不胜寒”这就是作为高层最深的体会,自从担当丞相以来,关羽尤其感受到了这一点,面对这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想要干一番事业真是困难重重,但凭借强大的军权,关羽经过一年的努力,整个治下开始步入正轨,如果延续两年整个事业必将有大的起色,这是一个美好愿景当然也是存在于一个合理区间内,是关羽对形势的科学掌控。定下了这个基调,整个朝中上下就忙着改革的事情了。
刘备荣升了太尉之职,位列三公了,加之皇叔的身份,又是丞相关羽的结义兄弟,这个身份的刘备不禁有些飘飘然起来,太尉之职务这可是掌管全国军务的,本来这太尉一职与丞相和御史大夫一样是全国最高的军事主帅,在汉代,太尉名义上是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和“丞相”、“御史大夫”(东汉是司徒、司空)并为“三公”。但实际上只是加衔的虚职,西汉时期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的名称基本沿用了秦朝的制度。但与秦朝不同的是,在皇帝之下设立了三套平行的官僚体系,分别为丞相率领的外朝官、大将军率领的内朝官、以及处理皇帝与皇族私人事务的宫廷官。其中外朝官为西汉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权力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人分掌,其下分设九卿、列卿等。但由于官制名目甚多也有一定的分权目的,所以太尉的实权性时时不定。
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但东汉实权已转移到尚书台,太尉实为丞相﹐与西汉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实异。太尉作为最高武职,除了评定全国武官的功绩高下、以为升降的依据外,就是作为皇帝的最高军事顾问。汉朝军队由各将军、校尉统领,太尉不能直接指挥军队。之前太尉之职由朱儁担任,朱儁作为老臣晋升太尉之职务显然是务虚多一点。当然出身行伍的朱儁能升任太尉已经是荣耀至极,最主要的是担当了太尉之后的朱儁是关羽所信任的人,关羽也经常让朱儁主持一些工作,尤其是在改革之事上,朱儁呢也经常跟关羽战到一处在朝廷中发言,后来曹操进攻洛阳朱儁战死结束了一生
这次刘备被委以太尉之职务让刘备有些琢磨不透了。自己毕竟还年轻总得务实多一些,难不成自己就去养老院了?关羽作为二弟应该不会这么亏待自己,总得让自己做一些事情啊!难不成自己要被赋予实权?自己上有皇叔之尊、结义之情,太尉的实权回归了么?刘备越觉得这个事情有些不可思议了,不过自己担当了这个职位就一定不会让他务虚,他要努力将这个职务做实,毕竟自己是皇亲贵戚么!站位在这个角度的刘备,这太尉怎么可能是虚职?他要积极活动做更多的事情。献帝闻听刘备这次被委以太尉之职,也是倍感欣慰。毕竟是一家人,刘备再次得到提携,刘备走的越稳妥对他也就越有利,看在自己的家人上去了,献帝岂不欣慰?
而在关羽看来给刘备委以太尉之职,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对于刘备这个角色是最让他头疼的角色,尤其是放到现在更是让他骑虎难下。关羽跟刘备和张飞有结义之情,当然关羽能将刘备搬出来也是形势所迫。当时为了增加对抗董卓的筹码,关羽将刘备推到前台,因为有皇叔的身份,跟自己有结义之情,刘备这么一出场自然奠定了自己在朝中的人脉,自己一直跟着董卓混。到了该决裂的时候,必须将这个祸害铲除的时候,到了划清界限的时候,总得有个合适的名分,在这个时候抬出刘备。刘备乃是汉室宗亲当此危难之际刘备出场,对于混乱不堪的朝野自然是稳定了人心。
董卓虽然专权但朝廷上下仍有不少人属于汉朝的旧臣,刘备作为皇叔出来任职一下子就团结了很多朝廷旧部,对铲除董卓增强了不少力量,刘备以皇叔之尊复出同样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自己结拜兄弟,这样一来自己就与朝廷站到了一处,本来自己出身卑微,有跟着董卓混了这么长时间,虽然坐拥了兵权,但没有一个好的背景想在朝廷立足自然是阻力重重,自然会遭到一些朝廷旧臣的反对,甚至连天子都有些惶恐不安,时刻想要整你,毕竟以一平凡的角色想在朝廷站稳脚跟不是那么容易的,而刘备的复出一下子解决了这个问题,刘备一边是皇叔绑定了天子和朝廷另一方面又是义结金兰的兄弟这一头挑着自己
喜欢重生关云长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