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德等人正要离开隆中回到新野,眼看路上迎面而来的那人非比寻常,于是玄德急忙下马上前施礼,道:“尊驾莫非就是卧龙先生吗?”
那人上下打量了一下玄德,回问道:“我看将军仪表不俗,莫非是横扫黄巾贼的刘玄德?”
玄德惊道:“正是在下,先生如何识得?”
那人笑道:“旁边这两位定是关云长与张益德将军了,三位力讨黄巾乱党,天下谁人不知,哪个不晓?”云长、益德连忙纷纷作揖施礼。
玄德微笑道:“微末功劳,何足挂齿!先生当真是……”
那人连忙接话道:“在下并非诸葛孔明,乃是他的好朋友,博陵的崔钧。”
玄德倒退两步,惊叹道:“原来你是西河太守崔州平。”
崔钧笑道:“过往云烟,不足一提。”
玄德道:“先生曾经与袁本初共同起兵讨伐董卓,可惜各路大军汇集酸枣之时,你我不曾有缘拜见。今日相逢真是刘备平生之幸事,敢情先生留步,大家席地而坐,愿听先生教诲。”于是玄德的从人迅速寻来几块大石供于二人坐下,云长、益德侍立在玄德两侧。
崔钧道:“不知将军为何把我错当孔明?”
玄德道:“实不相瞒!颍川的徐元直、水镜先生司马徽曾经于我面前称颂诸葛孔明乃是世间罕有的大贤。方今天下大乱,四方纷争,刘备想要求见孔明,正要恳请赐教安邦定国之策。”
崔钧笑道:“玄德公以安定天下为自己的志向,真是令人佩服。可惜虽然您怀有仁德之心,但是自古以来,国家安定和混乱一直是反复无常的。先说高祖自斩蛇起义开始,诛灭了不讲仁道的秦始皇,将国家统一便是由混乱而转为安定。这种安定的状况一直延续到哀帝、平帝之时历经了二百余年。太平的日子过得久了,自然就会有人起野心,于是王莽篡逆,国家便由安定转为了混乱。直到光武大帝历经十二年的苦战,终于平定四方割据,于是重新建立汉室基业,国家再次由混乱转为安定。此后汉室又经历了二百余年,恒帝、灵帝开始宠信宦官,败坏朝纲,致使全国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起义,国家再次又安定转为混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重新安定下来。将军想要请孔明出山,尽数施展其平生所学,修补国家这样混乱的局面,恐怕没有那么容易,只是白白耗费精力而已。将军岂不知‘顺天者逸,逆天者劳’这句话?社稷定数之所在,道理无法令其发生变化;国家天命之所在,凡人不能使其强行改变。”
玄德闻言思索了许久,然后道:“先生所言真乃高见。可是既然国家已经由安定转为混乱,刘备身为汉室之胄,是有责任将这样混乱的局面改变回来的,恐怕这件事情不是违抗天命定数吧!”
崔钧听玄德有此远大志向,知道二人见解实有不同,于是起身拜道:“崔钧现在已经是山野匹夫,不足以与将军共论天下大事。只因刚才玄德公相问,所以我才妄言胡语。”
玄德回拜道:“承蒙先生见教,令刘备受益颇多。愿求先生再次出山为官,助我平定天下,如何?”
崔钧哈哈大笑,道:“草民退居山林,正是不想再入官场。皇叔之命,请恕在下不能答应。”
玄德道:“既然如此,请问孔明去往了何处?”
崔钧道:“小民来到隆中,便是要寻访孔明,不知他已经去往何处。既然孔明不在家中,我也不必前往,就此与将军拜别,他日有缘再见。”言罢,长揖到地,转而离去。
玄德叹道:“真乃隐士也。”
益德道:“我等攻城拔寨,敌贼驱寇,平定四方与天命定数有何干系?孔明没有访到,遇到这个腐儒在此闲谈许久,真是浪费大哥精力!”
玄德道:“崔州平曾经也是一方治地太守,他为官多年,心中对天下大势自然有些另外的见解。”
三人第一次拜访孔明无功而返,回到新野不过数日,玄德使人前往隆中探听孔明消息。这天,侍从回报:“卧龙先生已经于昨夜回来了。”玄德连忙令人准备礼品,想要翌日携手云长、益德再次前往。
益德道:“孔明有何大才,不过一名村夫而已。哥哥乃是汉室宗亲,当今天子的皇叔,何必再次屈身前往。更何况上次大哥已经留下口谕,这次可以令人前去召唤而来。”
玄德叱道:“你懂什么?岂不闻《孟子》书中道:‘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孔明先生乃是当世之大贤,我有何德何能,岂能随便召唤,令他前来相投?”随即转身出门上马再此前往隆中。云长、益德无可奈何,只得乘马相随左右。
此时正值雨季来临,三人行不数里,忽然天色大变,漫天乌云滚滚,转瞬之间大雨倾盆而下,淋得三人浑身上下尽皆湿透。
益德大声吼道:“大雨非要远行见那无益之人!不如先回新野躲避雨季。”
玄德道:“此时正是要令孔明知道我对其拜访的诚意,你要是惧怕幸苦,可以先回去!”
益德道:“死都不怕,还会惧怕大雨?就是担心哥哥一番辛苦都是徒劳!”
玄德道:“你不可再有言语,跟着行路便是相助。”三人一路践踏泥浆,临近村边时已经雨过天晴。此时,三人忽然听到路傍的酒店中有人放声高歌。玄德立即停住马脚,侧耳聆听,只听其中歌词道:
“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君不见东海者
喜欢三国纪传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