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主要表现为:其一,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习惯风靡各地。其二,喜食半生不熟的肥鲜。为了保持肉食的肥鲜,唐人烹制动物,常常采用一种极其野蛮的烹制方式。例如张易之加工动物肉,先“为大铁笼,置鹅鸭于其内,当中热炭火,铜盆贮五味汁,鹅鸭绕火走,渴即饮汁,火炙痛旋转,表里皆熟,毛落尽,肉赤烘烘乃死。”唐人李詹,大中七年被擢为进士,“平生广求滋味,每食鳖,辄缄其足,暴于烈日,鳖既渴,即饮以酒而烹之,鳖方醉已熟矣。复取驴系于庭中,围之以火,驴渴即饮,灰水荡其肠胃,然后取酒调以诸辛味,复饮之,驴未绝而为火所逼,烁已熟矣。”这和当代韩国的电烤活狗、云南的活食猴脑,可谓之异曲同工,乃是“虐食文化”的始作俑者。其三,是食用乳制品的范围扩大。食用奶酪原本是北方人的传统习惯,南北朝时期,不少土族地主曾想尝尝奶酪的滋味,没想到吃完便泻肚子,只好望而生畏。唐时,奶酪却奇迹般地出现在南方人的饭桌上。白居易诗云:“稻饭红似花,调沃新酪酱。”这里“红似花”的米饭,显然指用南方特有的红米煮成的米饭。酪酱,即牧畜的乳汁。它说明南方北方都有饮食乳制品的习惯了。唐人偏爱奶制品,与其营养价值高,可以强体健身有关。孙思邈说:“马牛羊酪味甘酸,微寒无毒,补肺脏,利大肠。……沙牛及白羊酥,味甘微寒无毒,除胃中客气,利大小肠,治口疮。牝牛酥味甘平无毒,去诸风湿痹,除热,利大便,去宿食。醍醐(奶油)味甘平,无毒补虚,去诸风痹。百练乃佳甚,去月蚀疮,添髓补中填骨,久服增年。”“武德二年,凉州刺史安修仁献百年酥,云‘饵之可延寿。’”不难看出,唐人之所以能长得高大威猛,丰腴骄艳,可能与其饮食习惯关系甚密。
唐朝时期,儒、道、释三教并行,各种文化相互争鸣,共同发展,极富活力。李氏政权自称老子李聃之后,极力扶持道教实力,使道教借助皇权,迅速发展,基本上具备了与儒教、佛教并驾齐驱的实力。作为世界上唯一以养生为宗旨的宗教,它的勃兴,极大地推动了养生文化的发展。其一,药膳和药酒大量出现。唐朝的药膳有紫米粥、团油饭、桔皮汤、人参汤、阿胶汤、绿豆汤、莲子粥和各种肉羹,药酒则有椒葱酒、海藻酒、钟乳酒、五精酒、五加酒、地黄酒、枸杞酒、乌麻酒、苍耳酒、菊花酒。其二,用水果养生美容成为时尚。其三,是饮茶的普及。
除了儒、道、释三教之外,唐朝还有景教、祆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教派林立,宗教文化较为发达。宗教不仅在饮食上对教徒及教职人员制订了具体要求,而且设立了许多宗教节日,用特有的饮食方式举行庆祝活动,这又使唐朝的饮食文化带有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民以食为天。我国素来注重饮食烹调,即使在秦汉时期,也基本上实现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标准,烹制了不少美味佳肴。但是,那时候的饮食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文化,还谈不上艺术,这是由于当时的客观物质条件决定的。而唐朝则不然,在有些方面,唐人的饮食已超越了饮食文化的具体形态或实用功能,使之具有了艺术的要素,成为一种既有欣赏价值,又有食用价值的艺术载体。例如唐朝的茶艺,便是类似日本茶道的一种艺术,唐人称为“斗茶”或“茗战”,就是比赛茶的烹饪手艺。善烹茶者,被称为茶博士。茶具用类银类雪的白瓷,类玉类冰的青瓷,光泽晶莹,雅致瑰丽,魅力无穷。陆羽因迷恋茶艺,嗜茶如命,被人称为“茶颠”,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就出自陆羽之手。
与以前相比,唐朝的菜肴制作也更加注重艺术造型和色、香、味、形、器的统一。日本的饮食之所以称为“料理”,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原料要精,其二是食器要美,具备二者,方可称为料理。所以,日本的料理和茶道、花道一样,全都可以称为艺术。以此标准来衡量唐代的饮食,则是标准规范的料理,名符其实的艺术。
喜欢贞观间编年纪事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