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6年石悦先生(笔名:当年明月)的作品《明朝那些事儿》出版后,此类历史白话散记体式(具体类别不明,可以说是“四不像文学”)的作品便层出不穷,各类模仿作品相继出现如《宋朝那些事》、《南明那些事》、《清朝那些事》等等,掀起了历史网络文学的热潮。然而此类相似体式很早就有如1979年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这类问题通俗易懂以纯粹单一的历史为线路,将各类史料文献“翻译”串杂一起,在或多或少的融入自己的观点便成就了一个人的作品,而作者本身的观点影响了整个作品,奠定了文章全部的基调,虽不存在史料造假的现象,但单方面的寻找以有利于自己观点的文献史料来充实证明“所谓的正确”,是这类作品的一个短板,而《明朝那些事儿》也在极力的避免片面单角度观点解释。此类作品以一条历史线贯穿全作品,若剥去这条线那整个作品便是一个空盒,便是观点与观点、史料与史料的堆砌品。此类历史白话散记体式作品由于通俗易懂且情节连贯性不强,即使在断章阅读也不影响整个框架的发展,故而迅速的占领了网络文学大部分市场。
而本作品将采取“章回体”演义的衍生体来写,众所周知演义便是历史观和文学的权衡产物。如何权衡二者比重、如何把握虚实程度将决定整个作品的文学高度和历史高度!蔡东藩《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即是一部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文学巨著,阅读《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既可以了解中国历史,又可以欣赏传奇故事,真是两全其美。但他竭力反对于史无据的虚构。他主张遵循正史,严格地做到了所谓“无一事无来历”、“以不使观者往往为所惑乱”,他自称所编历史演义,“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逸闻为纬,不尚虚诬”,拒不戏说的态度对后辈历史作家影响很深。也正是这一点,使他的演义小说在文学艺术上大为逊色,使它不能成为一部文学的演义小说而只能是一部历史的演义小说。这也许正是这部小说被冷落的原因。相反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秉承着一条“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写作方法。他尊重历史,但又不拘泥于历史,能把很多野史糅合融化进去,甚至根据作品需要编造一些史实,进行精巧的剪裁,把人物与故事情节写得栩栩如生,故此《三国演义》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很高的文学性,历史研究价值却大大逊色,甚至脱离正史的情节造成了后代的误解,带来了很多历史方面的负面影响,不过也有很多人说人家是演义计较真什么?但这却是《三国演义》的短板之处,也是演义的短板,过分的偏向历史则会和蔡东藩先生的作品一样“那么整个作品难免会有虚构成分,故此如何更好的平衡二者关系也将影响演义作品的整体水准。凡事都有利有弊,抛弃的同时亦会得到回报,追求另一面时往往会忽略其他面,世事难全!故此本作品将作为一个探究性的过度作品,均衡演义中文学观与历史观结合的比例问题,初次提笔文笔稚嫩还请各位读者谅解海涵一番!
(2)“章回节”体式
与传统的“章回体”并未太大不同,在其基础上加入“节”。由于在进行连载时对文中出现的以及读者提出的有争议问题进行系统性的阐述。
章:以单句或双句形式作为回目,概括回目内的内容总标;
回:分立内容各成板块;
节:连载时对文中出现的以及读者提出的有争议问题进行系统性的阐述,以及对作品中出现的原创和引用的诗文、表文、祭文等等古文进行标注和翻译。
六、内容构思:
(1)演义线索:
明线:历史时间发展顺序
暗线:由四个政权四个阵营的主要代表人物串写(故此“第一章”看上去可略,其主要作用便是引出四个阵营,还望读者有点耐心本作品不会让你失望!)
(2)文章色彩:
本作品没有刻意抨击任何民(和谐)族的主观意识,请不要冠以分裂任何民(和谐)族性质的色彩。本人会从明、清、顺、西各个阵营的角度出发,每个阵营亦会有一个独立的线索,再以总线索串联,以史实分析串写!
(3)原创诗词:(转载必须标明,未经同意不得用于商业)
本作品于2012年便开始构思整个作品中有大量诗词、祭文、表文等等,几乎都是个人原创,转载必须标明,未经同意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如:三角形诗谜《惢》(详情见作品“童妃案”:附带诗文翻译)
诗文原型:
心
田心箫
瑟琴心门闷
瑟尤亦心瑶琴音
单孤生巩心夜幽涩羞
客却闻残琴心任宫阖九尺
侧枕难肠断曲心秋雀金锁墙宫
忧心恰遇同宗客心折箫拌和慰心泽
解说:顶字“心”以及最后一句两个“心”字组成“惢”(suo)字即为题目,意思是忧愁之意,中间竖行的七个“心”字均为偏旁部首,从第二行“思箫——”开始向下左绕右旋至“泽”字,即成一首七言律诗。
诗文还原:
惢
思笛闷闷琴瑟瑟,尤恋瑶琴音羞涩。
幽夜
喜欢南明玉碎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