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族的一番弓箭齐射,给宜君县的守军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但由于何涛事前有了准备,而且提前一步,根据他自己的经验,从鲜卑军队的阵型变动上,看出了端倪,并做出的正确的判断,所以及时下达命令,让守城的将士用盾牌防护,由于盾牌数量有限,所以,有很多人,用的是之前从老百姓家里拆下来的门扇,几个人夹起来,往头上一顶,及逆行防御。***那鲜卑人射出的箭雨,杀伤力强,箭矢的穿透力大,那盾牌是严格按照军工尺寸制造的,用料也好,所以顶住弓箭没有什么问题,可那门板就不太顶用,老百姓做门板,那就是个遮风挡雨的门户,能用多么好的材料,大部分,都是普通的树木打造,做工比较粗糙,而且厚度不大,挡上两三支弓箭不成问题,但要是被几十根弓箭扎上,那就得会裂开,这门板裂开,有了空隙,自然不能将下面躲藏的人保护好了,所以说,城头上的这些人,尽管有准备,却还有伤亡。
这也就是迷吞手下的人手少,出去攻城的步兵,剩下的弓箭手也就是一千五百来号,他为什么不多派人呢,原因很简单,箭支数目有限战场上,那万箭齐发的场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看到的,这每一支弓箭,那都是真金白银的打造出来的,国力雄厚的国家,才能有大量的箭支储备,实力稍差一点的,都凑不出一场大战所需要的所有箭支。
后世三国演义上,不是有草船借箭这么一出儿吗?诸葛亮神机妙算,上通天文,下通地理,知道江上有雾,就驾着扎满草人的小船,到曹军水寨咋呼了一圈,结果从曹操手中轻而易举的弄到十万只箭。这个故事那是家喻户晓,人们看这个故事,都是评论诸葛亮智谋深沉,周瑜心胸狭隘,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能看出东吴和曹魏之间,国力上的差距,那周瑜是打着箭支不足的幌子,想要暗算诸葛亮,那如果东吴的箭支不缺,他能找这个理由吗?人家诸葛亮那也不是面人,东吴要是有几十万箭支,能够充足的供应这场战争,那诸葛亮直接说你家不缺箭不就得了。所以说,从这个故事上,就能看出,以东吴的军事储备,还有军事潜力,不足以支撑像赤壁之战这样的战略性决战,也可以看出,武器的制造,即便是再古代,也是一项格外庞大的开支,像后世的很多大国,那军费可以说是天文数字,其实在古代也是一个样子。
你想,东吴这样割据江东,治下六郡八十一州,能够跟魏蜀两国鼎足而立的中原大势力,在弓箭储备上,都有些捉襟见肘,像娄乞部这般的草原小部落,手里面能有多少存货?当然,还得说清楚,这里说的弓箭,那是军事用的,不是平常打猎用的箭头,娄乞部他们这些草原民族,善于骑射不假,骑马,没的说,先天有优势,可射箭,这里面就有文章了,他们平常打猎用的弓箭,很大一部分是木质的箭头,真正用到铁的地方,就箭头上那一点,毕竟打猎嘛,对手的手无寸铁的动物,那只要削尖了头,木箭也一样能要了猎物的性命。在草原上,铁器那是绝对的稀有物品。
草原上或许不缺铁资源,但问题是草原民族没有冶炼技术,你就是拿着一堆的铁矿石摆到鲜卑人的面前,他们也只能是看着这些石头发傻。不只是鲜卑人,所有中原王朝周边的草原民族,少数民族都是如此,文明和技术上的差距,决定了他们在军事物资上的缺乏。但几千年来,草原民族从来不缺少攻打中原王朝的武器,这就有点矛盾,其实,这要感谢那些繁荣市场经济的商人,历朝历代,那个中原王朝的内部,都不缺少奸商。后世马克思所说的话不见得全对,但有句话他没说错,那就是商人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这是看透了商人的本质。中国人对此其实也是深有感触,所谓君子轻生而重义,商者轻信而重利。固然,商者中也有很多爱国者,但也有很多,是唯利是图的小人。爱国者或许无法用自己手中的资本改造一个王朝,小人却可以轻易的利用手中的资本,覆灭一个王朝。比如明代,看似是灭亡在农民起义军和满清的手中,但实际上,大明王朝是毁在那些晋商手中,就是这些富甲天下的晋商,将大量的军事物资,经过蒙古草原,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大明的敌国手中,满清强大了,晋商暴富了,大明朝却灭亡了。
中华几千年,不只是一个晋商卖国,也不只是明朝在商人的手中吃了大亏,大汉朝也不例外。汉代与草原上各部族之间,有官方开办的市场,进行盐铁茶粮等物资的交换,称为互市,这种市场,本身是由官方开办,也由官方掌握,每次,与草原民族之间的互市,对于敏感的军事物资,如粮草、铁器,那都是限量交易,严格控制,毕竟汉朝朝廷上的大臣们也不都是傻瓜。但官方的这些深谋远虑,老百姓不知道,又或者,这些商人们心里知道,却假装不知道。从来都是物以稀为贵,越是限制出口的东西,走私所获得的利润就越大,当利润达到百分之百以上的时候,这些商人就会无所忌惮,疯狂的向草原上走私各种铁制品,当然,他们也弄不到军方的制式武器,所卖出去的铁制品,都是以铁锅,铁铲,铁锤等等民用物品的形势,但鲜卑人将这些东西换回去之后,立马
喜欢三国之男才女貌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