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兵者,不祥之器也,岂能妄为!
只要有战争,就难免会有无数死伤,幸存者之不幸就是成为战俘。而杀俘,向来是人类战争史的组成部分。古时杀俘,不免有宗教祭祀之用,但是自很早起,杀俘的一个主要动机便是——“消除后患”。换句话说,杀俘一直就是战争的副产品。
但在中国历史上,杀俘的人,往往都得不到好下场。
武安君白起于长平之战坑杀赵军四十万,遂于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被赐剑自裁,临死前,白起言道:“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
楚霸王项羽于巨鹿之战后,坑杀二十万秦兵,加速了强秦的败亡,却于楚汉战争中尽失人心,垓下之战后,其逃至乌江,有亭长劝其渡江,项羽却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遂横剑自刎。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为何李广一生战功赫赫,却至死未能封侯?盖因其在陇西做太守时,西羌曾经造反,李广平定叛乱,说诱降者八百余人,却于投降之日全部诛杀。
再往后看,还有南北朝时的石闵、李农,明代的常遇春等等,杀俘者不胜枚举,却没有一个能得善终的。
但是有妇人之仁者,同样也得不了善终。
尤其是在战乱的年代,即便你是一头狼,但只要你生了一颗绵羊的心,那你终究也只是一只羊,沦为其他饿狼的盘中餐。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至理之言也!
纠结于对羌兵俘虏的处置问题,宛城府衙内,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争论。
曹操、曹仁、黄叙等为一派,主张继续屠杀,彻底将羌人斩草除根;而胡昭、陈群等文人则是另一派,主张以德报怨,当然,他们也没有迂腐到要纵虎归山的程度,只是建议不要对已经放弃抵抗的羌兵继续屠杀。
一路之上,胡昭已经多次找曹操私下勾通,希望能让曹操放弃屠杀之心,但显然没有达成共识。
自从踏足南阳,见到了南阳百姓的惨状,曹操心中的愤怒就没有平息过。
此时,曹操正面红耳赤地说道:“陛下,我朝自光武中兴始,四方蛮夷连年入寇,朝廷应付不及,疲于奔命,以致府库空虚,不得不依仗豪强,方造成今日强枝弱干之局面。故蛮夷不除,中原难以复兴!鲜卑族檀石槐之事正在昨日,还望陛下明鉴!”
陈群一向主张怀柔,遂道:“陛下,臣并非反对对异族用兵,只是祸莫大于杀已降!若陛下执意杀之,恐失天下之望!”
黄叙怒道:“陈长文!你为南阳郡丞,羌兵来时,作出何等残暴之举,莫非你已忘却?若不杀尽这些蛮夷,才失万姓之望!”
陈群针锋相对道:“我非忘却,只是羌人野蛮,莫非将军熟读经史,也不服王化,非要作出天怒人怨之事?群虽不懂兵略,亦知为将者不宜妄杀人,非惟国家之利,亦为子孙谋福耳!”
曹操道:“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此乃陛下诏令!”
的确,这句话是当初刘辨正在气头上时所说,还颁下诏令,号召举国百姓屠胡。只是此时冷静下来,刘辨却有了一丝动摇。
胡昭道:“陛下颁下此诏之时,羌贼正在南阳肆虐。如今已坑杀羌人六万,其余亦尽皆弃甲抛戈,俯首而降,若还杀之,岂不有失仁德?”
曹操道:“孔明先生欲对蛮夷讲仁德?此非对牛弹琴乎?”
胡昭道:“坑杀羌兵六万,震慑蛮夷的效果已然达到!若再继续屠戮,岂非过耶?所谓过犹不及,请孟德三思!”
曹操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既犯我,我必犯人!若不斩草除根,来年羌兵必定还要来犯!”
胡昭道:“羌兵二十万众劝君尽没,元气大伤,三代之内绝难恢复,其安敢再犯?”
曹操道:“羌人即便不敢,其他蛮族见我仁慈,愈发肆无忌惮,岂不时时来犯?”
胡昭:“若其余蛮族见投降亦死,昔日若再行征讨,岂不殊死反抗?”
……刘辨由得众人争吵,并不出言打断。
打心底,刘辨有意饶恕这些羌人,但正如曹操等所言,如果不杀掉这些羌人,南阳以至雍凉二州的百姓内心,被羌人撕碎的伤口,如何能得以抚慰?
只是,即便当真杀了这些俘虏,这些百姓所受的灾难,却已经确确实实的发生了,也不可能恢复如初。
刘辨其实也不介意再狠一次,只是他还担心的两件事,其一,国人如何看待?其二,若当真杀了这些俘虏,往后与西羌定成不死不休之局,只怕会给他日平定西凉平添许多阻碍。
但是也有些敌人,例如像神州东方的某岛国,一向只崇拜强者,你越是把他打得疼,他就越是服你。对于这样的对手,屠杀无疑是解决争端的最好办法。
有的敌人吃软,有的敌人吃硬,当真不好一概而论。
说到底,杀和不杀,都是利弊相依,所以刘辨才为难。
也正因为刘辨为难,才会由得他们争吵,多听听他们的意见,集思广益,权衡利弊。
争吵还在继续,刘辨依然为难,却有流行探马疾来求见。
探马递上书信,刘辨展开一看,上面只有四个字:“太皇太后病危!”
刘辨大惊失色,众人赶紧挺住争吵,急问何事。
刘辨据实相告。
胡昭忙道:“陛下请速回洛阳,俘虏之
喜欢天意不绝炎汉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