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国的军役制度,决定了大部分的郡兵属于半耕半兵,一般来说,男子十八岁没有疾病。身体健康的话,就会成为正卒,正卒是军队兵员的来源。
正卒地服役期限为两年,一年在地方做郡兵,而另外一年则到北方去戍边,或者到长安当禁卫。
一般来说,正卒都是自耕农。佃户由于其特殊性以及身份,是不可能放弃工作去当兵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土地兼并渐渐激烈,正卒的来源,越来越少了。这对大汉国来说,是一个灾难。
实际上。正卒来源的日益减少。正是说明了一个问题:大汉国的自耕农已经快要崩溃了!
于是。扶持自耕农,并且保证其利益不受豪强威胁。成了大汉国在经济和军事上的最关键选择。
在经济上来说。自耕农的减少,意味着灾难。豪强们不断兼并土地,将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更将为将来地农民起义埋下导火索。
而在军事上,自耕农的日益减少,导致帝国兵员匮乏,不得不采取募兵制度来填补兵员的缺口,而事实上,募兵制度招募的士兵,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战斗力上,都远不如正卒。
一般来说,募兵通常缺乏足够的营养,在身体素质上不如有自己产业地自耕农,而在训练上,更是远远不如,要知道正卒可是从十八岁起就年年要接受训练,直到六十岁退役地那一年正卒服役结束后,就自动成为预备役,一有战事就会接到召唤,在这期间,他们每年必须接受三个月地军事训练,那通常在秋收之后。
显然,这种制度下培养出来的正卒是真正地军人,是国家地基石,而不是募出来的乌合之众。
于是乎为了社稷,也为了自己地以后过的更好一些,刘荣不得不搅尽脑汁来想办法保证自耕农的利益,并扩大他们的群体。
对于任何一个封建制独裁政权来说,一个稳定的,有自己资产的群体,是最为重要的,亦是它存在的基础,属于封建王朝的核心利益,其他的一切都须给它让路。
于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刘荣觉得,或许一个大汉版的宅地法,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其实,宅地法在很久以前就在大汉实行过了。
高祖刘邦在当了皇帝后,就迫不及待的推出了这一政策,他给他的人民土地,屋舍,农具以及种子。
但是,那是建立在当时手里头掌握有大片大片的荒废土地的环境上。
而显然,现在,五十多年后的今天,帝国已经没有多少可供分配的开垦好的土地了。
要继续获得土地,只有两条道路。
一条是战争,用大汉的剑,为大汉的犁获得土地,但是,综观南北,大汉国没有出剑获得土地的地方。
大汉的剑,只能为大汉的犁获得耕牛,而不是土地。
至于,另外一条路,就是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大量修建基础水利设施,从而达到开发出大量新开垦土地的目的。
可惜的是,这一目标很难实现。
首先,刘荣悲哀的发现,在现在,在大汉国,国家修建基础水利工程,都是征发徭役而不是出钱雇工干的,也就是说,假如现在他要修水利,或者说运河,唯一的选择就是大量征发民工。
但是,杨广怎么死的,刘荣可是记忆犹新啊,心有戚戚然啊!
他可不想成为杨广的老师。
因此此事,就一直耽搁了下来,直到今天,东瓯到手以后,刘荣才发现新的转机。
瓯江是一条适合搞水利的河流,浙江地区水资源也比较丰富。
若有足够的人力的话,那么就可修建大量水利设施,同时把河底以及两旁沼泽中的淤泥填入瓯江流域的两旁,利用灌溉系统以及河中淤泥的养分,就可形成至少十万顷的良田。
更何况,由于气候的关系,浙江一带似乎可以种植两季?
于是,唯一的问题与麻烦就变成了,那些水利工程与淤泥的活计,谁去干了。而毫无疑问的是,闽越似乎非常胜任这个任务。
喜欢大汉天子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