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本书,源于对武侠的痴迷。
在高中的时候,我便时常乱七八糟写点武侠,可惜多半只有一个读者——我那个对老哥盲目崇拜的妹妹。只要我写的,她就觉得好看,哪怕她根本没有看明白我想表达的意思,甚至有时候会觉得我写的坏人比好人更帅,更吸引她,她说过一句令我寝食难安达三日之久的一句话就是:老哥,你坏点吧,最好象你书里写的变态杀人狂,这样才能吸引象我这样年幼无知的少女……
这让我很受打击,我无奈的发现,本身知识结构和社会阅历的匮乏单一呆板,毫无魅力可言,除了那种近乎现实中不存在的人外,没有亮点。当然,时至今天,我写的书也还什么都不是,比点击,比不过这些yy派的网络写手,比文笔,随便找个中文系的也能令我汗颜。
但我想,这些都不是阻止我写下去的理由,我本身并没有奢望靠写作吃饭,虽然我对这项工作充满激情,但一点起码的自知之明还是有的,如果非要说我写书是为了什么,我想,只是为了宣泄一些生活失意的烦恼和苦闷,说得自抬身价些,便是反省一下自己的思想空间,挖掘一些能令自己振奋的东西出来,虽然这种方式过于阿q化,但对于保持一个人的思维活跃程度,还是相当有效的。
在所有的文学作品类型里,我最喜欢的就是悲剧,,又或是中国传统文学。
在我看来,悲剧是最能净化人心灵的艺术,在我们为主角伤悲的时候,便是在为无数和主角有相同命运的人伤悲,便是在人性的高度俯瞰着人世间的某种带有普遍性的苦难。
虽然社会研究学家和心理学家会说,越是生活幸福的人越是喜欢看悲剧,他们喜欢挥霍因为心满意足的舒适生活培养出来的多余同情心和眼泪,例如人均生活水平在世界位居前列的大韩民国,就是一个悲剧电影电视极度繁荣昌盛的国家。
但我从不敢苟同这种一本正经的学术结论。做为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体和思想体,人类的感情的复杂程度与宇宙起源的起源之谜不相上下,为什么只有生活舒适的人才会喜欢悲剧呢?难道只因为大多数的家庭主妇会为了肥皂剧里的生离死别掉眼泪吗?这显然并不是真的科学,给人的心理分类,是永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人类对悲剧的探讨,就是对自身未知命运的反思和探讨,在整个人类的文化史上,悲剧无疑是重要的一块,所有的民族所有的国家所有的语言体系里,流传最广的童话也好,诗歌也好,民间故事也好,乃至所有的艺术形式里,悲剧都是一马当先,最先引起人类共鸣。
我想,在我们小学课本上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已经能够说明一切问题了。更不用去谈我们中国的《孔雀东南飞》、《梁祝》、《牛郎织女》之类妇孺皆知的故事了。
悲剧,应该是热爱生活的人,和时常会反思自己生活的人都喜欢的艺术,无论是文学,戏剧还是电影电视,当然,我强调的是悲剧艺术,不能想象自己看见一个人活活被汽车撞死还产生了净化心灵的效果。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会拥有完美的喜剧人生,因为这个世上本就不存在什么完美,在我们知道喜是什么滋味前,我们是肯定要先尝过悲的。正因为悲剧和不完美的大量存在,人们才发现了相对的美和相对的快乐。
在我所认知的悲剧里,除了爱情和亲情这类小悲外,还有很多更加令人震撼的东西,如民族的悲剧,国家的悲剧,整个人类的悲剧,在这些令人灵魂震颤抖的事件面前,我们才会感觉到生活之美好,生命之美妙。
但我很坦然的承认,功力实在非常有限,做不到超越前人的高度去构造或者阐述一个大悲剧,即使勉强去做,也只可能带来思绪混乱和创作激情的衰减,所以只能写一点自己还勉力可为的武侠悲剧。
主观上来说,喜欢不喜欢悲剧,最终取决于个人的爱好,但是在我个人看来,一个充满悲剧性的人物,远比一个处处完美的人物更有魅力。
金庸书中的大侠身后,有民族悲剧和历史悲剧的巧妙融合,而古龙笔下的浪子,却集中展现着人性和爱情的悲剧性,我最喜欢的,便是萧峰和李寻欢,这两个在武侠史上让人心碎的两个英雄,各自承受的苦难,是平常人无法经历的,这种无法分享的痛苦,让我们深深的记住了他们,也记住了那些独一无二的悲剧故事,我想,这就已经足够了。
还是牢记鲁迅先生那句话: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如果那个东西不美,甚至还是很丑陋的,毁灭就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了,所以,在我毁灭我的主角和他生命里的一切之前,我得保证他是美的,是令人赞赏的。
;
喜欢恋恋风尘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