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的说,这个主意不错,起码能让安庆绪多活几天,甚至几年。人要不死就有救,谁说以后没有机会翻盘呢!
安庆绪的想法遭到了广泛的反对。将领们曾经饿的要死,不想再一次重蹈覆辙,于是纷纷抗议道:“都什么时候了,哪能再一次背信弃义!”
反对的声浪足够强烈,安庆绪没辙了。
看到安庆绪拿不定主意,张通儒、高尚、平冽等人劝说道:“燕王远道而来,为我们解脱了灾祸。我们都应该去迎接,道歉!”
没有任何人抬轿子。安庆绪很无奈,于是说道:“随便吧,你们爱咋整就咋整吧!”
唐军撤退了,跑的很远的史思明得到斥候的报告以后,想了很久终于明白,自己赢了,而且赢得彻底。于是心情大好,立刻带领叛军到邺城的南边筑起营垒驻扎,等候着安庆绪践行诺言。
史思明没看到安庆绪。却看到了张通儒等人来了。他看到了这些安禄山的老臣,想起了过去的岁月,一块儿抱头痛哭。
史思明命令大摆筵席,招待这些饿急眼的老战友,送给他们丰厚的礼物,又催他们回邺城去,通知安庆绪禅位。
史思明盼星星。盼月亮的等啊,可是整整过了3天时间,安庆绪的人影都不见一个。
史思明明白了,这是安庆绪改了主意,要耍臭无赖!史思明从来都是便宜占少了都不高兴的主,吃亏就更不干了。于是。他秘密派人混进邺城,秘密召见安太清,要他想办法诱出安庆绪。
当然,史思明是这方面的老手,封官许愿自然不在话下。
安太清这些天正在为自己的以后发愁,安庆绪的军队实力不足,硬抗史思明是找死。现在,史思明封官许愿,恰好满足了自己的心愿,于是当即投奔了史思明。
既然换了主人,那么就要给新主人出力,安太清掌管着邺城的禁军军队,他说话的分量很重,安庆绪无可奈何,只好选择了投降。
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安庆绪让安太清替自己给史思明写了一道奏折,自称“臣”下,请史思明解除铠甲进入邺城。只要史思明进入邺城,他将亲自将“大燕皇帝”的宝座相让,决不食言。
奏折很快送到了史思明手中,史思明心里乐得乱七八糟直冒泡,恨不得高歌一曲。不过脸上还故意装作一脸严肃,对安庆绪的使者说道:“这是搞的什么事儿,有这个必要吗!”
史思明假装不情愿,送走了使者,不过,他想知道手下将士们的心理,于是命令将奏折在诸将中传阅,看看将军们的态度。
自古以来,没有任何部下不希望自己的领导升官的,因为他升上去了,抬轿子的都有好处。将军们传阅着奏折,禁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喊着“万岁,万岁,万岁。”
喜悦是可以传染的,史思明的军中顿时欢声雷动,“万岁”之声不绝于耳。
史思明知道自己已经获得了拥戴,准备接收安禄山留下的遗产了。但是,他很清楚,安庆绪是正统,如果自己获得控股权,就一定要将安家的势力彻底抹掉。这时候一定要沉住气,将安家的势力连根拔起。
史思明亲手给安庆绪写了一封信,饱含深情地写道:中原土地如此辽阔,自己人好说,谁也不给谁称臣了,我们就结为兄弟之国,互为屏障,互相支援,与唐朝成三足鼎立之势,并立于世。
史思明勾勒出一个“后三国”的美景,确实很吸引人的。热情洋溢的信送到安庆绪手中,傻乎乎的安庆绪被深深地感动了,长出了一口气。
安庆绪被感动冲昏了头脑,但是,高尚的脑袋不糊涂,还保持着清醒,提醒安庆绪不要高兴得太早了,史思明老奸巨猾,为人狠毒,不顾信义,不是一个能相信的人物。
安庆绪没辙了,现在,没有任何人能约束史思明的行为,如果他不守信义,自己还真没办法。想来想去,智商实在可疑的安庆绪想出了一个办法,史思明谁都敢骗,就是不敢欺骗鬼神,如果我和他歃血为盟,他就不敢说话不算了。
于是,安庆绪回了一封信,内容很简单:要求与史思明歃血为盟。
安庆绪真是天真的不可救药,歃血为盟就是守信义人的表现形式,如果碰上不讲信义的坏蛋,就是拿他老妈起誓,也是该不算就不算。然而,要命的是,安庆绪却偏偏认为这个有用——是不是到了无依无靠的时候,人都这么蠢?
史思明当然同意安庆绪的意见,正好城外有关帝庙,有他老人家在天上看着,咱们正好对天盟誓。
安庆绪高兴了,离开了老巢邺城,在300骑兵的护卫下去见史思明。
史思明安排全军列队,全体将士穿甲戴盔握着武器,夹道欢迎安庆绪,亲自护送他进了军营。
史思明在中军大帐的主位上座,将安庆绪等几个兄弟晒在一旁。
到了这一刻,安庆绪明白了,人家根本就没有歃血为盟的打算,这是逼着我臣服啊!不过,身在矮墙下,哪能不低头!于是,他很不情愿的跪下叩头,说道:“我不能担当重任,丢失了长安洛阳,长时间陷入重重包围,没想到燕王看在我父亲的面上,率领部队远道而来援救。”
安庆绪说得可怜,史思明却没有任何怜悯之心,脸色一寒,脱口骂道:“丢失了长
喜欢刀尖上的大唐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