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初秋,冇城还余留着夏的燥热。a师大毕业的三个年轻人,通过冇城教育局的校招,最终被录用并分配至冇城第一小学任教。对一小而言,不过是多了三个风华正茂的教员,对这三个年轻人来说,他们的选择却意义非凡。
当年,国家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近500万,就业形势不可谓不紧张。三个年轻人能实现自己的夙愿,到公立学校任教,解决就业问题,已是幸运。所以,哪怕他们远离各自家乡,来到陌生的冇城,也都甘之如饴。
更幸运的是,他们不但是同学,还是最好的朋友。大学毕业了,要好的小伙伴们还能一起共事,开始人生新的阶段,又怎么可能不喜悦、不激动、不兴奋?
这三个年轻人,就是安灿、林一曼和于新。说起来,安灿是他们中唯一跟冇城有渊源的人,这座城算是她的故乡。安父少时考上a师大,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他毕业后便留校工作,加之成家,他回故乡的次数就愈发少了。随着安灿的祖父母相继离世,安父和故乡的连接就只剩还在冇城生活的胞弟。
对女儿的选择,安父表示费解,他不认为女儿会对故乡有感情,毕竟,他带她回去的次数屈指可数。只是,他一直以开明家长自居,最终还是尊重了女儿或许有些冲动的决定。
女儿在冇城稳定下来后,曾给安父寄过一张明信片,在那上面,她用极为娟秀而端正的字体写道:世人谓我恋长安,其实只恋长安某。
安父顿时了然,正当青春的姑娘为爱远行,是一件既符合逻辑又十分浪漫的事。他多少也能猜出女儿说的“某”是何许人,不过,这位“某”大概还未能感知女儿的心意。
作为父亲,他的内心是矛盾的。他一面希望女儿在冲动任性过后,还能回到他和妻子身边,他将给她物色最合适的对象,好让她这一生也如他的,无风无浪、波澜不惊。可他又希望女儿的爱情是得偿所愿的,然后,按照她所喜欢的方式去生活。
不久之后,女儿的爱情故事还未有后续,倒是传来她被学校辞退的消息。同时被辞退的还有于新。据说,这两人在工作上不够安分,竟然在校外的辅导班做起了兼职。
就在安父打算兴师问罪时,女儿风风火火地跑回了家,向父母展示了她的蓝图和规划:我要留在冇城,我要做课外辅导机构。她的规划漏洞百出,很多观点根本站不住脚。但她目光灼灼,仿佛不做这件事,她眼里的光亮就会马上暗灭。
“还留在冇城,是他的意思?”安父问女儿。
“谁?”她装糊涂的时候,跟刚才的挥斥方遒一样天真。
“于新。”
“也是我的意思!”
“好,那我问你,你留下是为了他,那他留下是为了什么?”
“他喜欢教书。”
“既然他喜欢教书,为什么不珍惜这份工作?”
“为了多挣点钱……”
“想发财就别当老师,这个道理,他应该明白的。你看,你根本不了解他。”
“不是的……”女儿已然词穷。
“所以,我和你妈,我们都拦不住你?”
“对。”
“我没什么可说的了,你已经成年,自己选择,自己负责吧。”
安母坐不住了:“就这样放她走?”
“留不住的,”安父背着双手,慢慢走进书房,“她的路,让她自己走。”
安灿明白,父亲是失望的。可她已经顾不得这个了,等着她和于新的,还有许许多多未完成的事——那时候,她还不敢把那些称之为事业。她只知道,于新选择冇城,她就得选择冇城;于新选择去辅导班做兼职,她就必须跟着;于新如今焦头烂额,她就要和他一起想办法。
自己办班,就是安灿的主意。从租下那间小车库当教室,到2018年的现在,已整整过去了十年。有时候,她走进那栋属于新灿的大楼,仍有轻微的不真实感。
当年,安灿和于新做了明确的分工。安灿负责对外,主要就是发传单和找生源。于新呢,他主要负责具体教学。好在林一曼的工作还在,上班时间相对稳定的她,就负责做家务,料理着三人的生活。
合租房不大,是两室一厅的郊区农民房,于新住一间,安灿和林一曼住一间。其实,林一曼在学校里有宿舍,但她坚持要搬过来,就是为了照顾他们俩。
回忆太多了,闸口一开,便汹涌而来。安灿总能记起林一曼给她准备的洗脚水,给于新泡的胖大海。他们也都相信,只要努力,未来会一点一点好起来。但是能好到什么程度呢?他们不敢想,也根本没时间去想。
彼时的林一曼,并不懂什么艺术鉴赏,但她把三人的合租生活过成了一种艺术。她做的每一道菜,哪怕是一盘酱萝卜,都会精心摆盘。合租房里家具破旧,她总能想办法补救,或者找块碎布遮盖,或者买了材料亲手维修。现在的年轻人总说“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这个理论,林一曼当年就付诸实践了。
安灿经常开玩笑,说不知将来哪个男人有这样的好福气,能把林一曼娶回家。林一曼听了这话,脸涨得通红。
“我才不结婚,结了婚,就不能跟你们混在一起了!”她说。
安灿便笑:“难道我们还能一辈子在一起呀?”
“一辈子怎么了……我看是你想嫁人了吧!”
安灿听了这话,也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就伸手去挠林一曼的
喜欢糖婚:人间慢步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