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是个长期的,需要摸索和实践,需要不断妥协的过程,不存在一蹴而就的可能,但中土大势瞬息万变,尤其在统一进程已经进行到关键时刻,谁会给你变革的时间?谁会给你变革的环境?所以咸阳只有选择第二个办法,那就是加速统一进程的速度,先摧毁中土诸侯,先把中土统一了,先获得变革的环境和条件,然后再去变革。
争论的焦点就在这里,是先完成统一,还是先变革?
秦王政从实际出发,从眼前利益出发,坚持先完成统一大业。
武烈侯公子宝鼎则从对未来的预测,从大秦的长治久安出发,坚持先变革。
中枢大臣也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秦王政,一派支持武烈侯,但复杂的是,武烈侯所属的利益集团在此事上持有不同观点,像右丞相隗状、少府王戊,甚至驷车庶长公子豹、内史公子成等人也支持秦王政,强烈要求进行中原决战。在地方军政官员中,像中原、河北、东南等地的军政官长们也纷纷上奏,恳请咸阳马上进行中原大战。
中土统一就在眼前,唾手可得,而中土统一带来的利益太大了。在这个时代,在这个时刻,有几个上位者能像武烈侯一样看到未来,看到其中所蕴含的可怕危机?
=
王翦回到咸阳后,在内外廷反复阐述武烈侯公子宝鼎对统一前后中土大势的分析和预测,坚决反对马上倾尽国力进行中原决战。
然而,中原的富饶,齐国的富裕,楚国的江淮粮仓,让咸阳垂涎三尺。在秦王政和大部分士卿贵族看来,只要取得中原决战的胜利,摧毁齐楚两国,大秦的国力就会飙升,大秦当前所面临的大部分问题、矛盾和危机都能得到有效解决。
西南策略、代北策略能给大秦带来什么?蛮荒之地,鸟不拉屎的地方,即便拿到手了又能解决什么问题?代北、辽西、辽东、西南等疆域的占领和开拓只会让大秦陷入更深重的危机,只会让大秦丧失统一中土的机会。
王翦没有回来的时候咸阳各方势力之间因为利益上的冲突倒是争论不休,现在王翦回来了,把武烈侯及其支持者的观点阐述之后,反而适得其反,反而让咸阳在此策上逐渐形成了统一,马上进行中原决战的呼声反而是越来越大。
武烈侯得到消息,心情沉重。
秦王政和中枢的观点事实上也没有错误。从大秦目前的国力,从中土目前的局势来说,让咸阳暂缓攻击中原,暂缓统一中土,集中力量进行国策变革,同时完成代北策略和西南策略,显然不现实。
这基本上就是本末倒置。现在是统一重要还是开拓边疆重要?有限的国力是用在统一战场上重要还是用在蛮荒之地重要?取得中原决战的胜利,摧毁齐楚两国,带来的不仅仅是统一大业,还包括富饶的土地和源源不断的财富。相反,开拓边疆,除了损耗国力还是损耗国力,对现在的大秦没有任何好处。
中土不统一,没有超强的国力,拿什么去镇戍边疆?拿什么去开拓边疆?
秦王政和中枢需要统一的功业,更需要财富去缓解大秦所面临的一系列危机,他们迫切需要进行中原决战,而宝鼎和北疆统率们在此事上的目光未免过于“长远”了,他们没有站在秦王政和中枢的角度考虑他们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只是一味地从国防战略角度,从军事角度去考虑,结果适得其反,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秦王政和中枢不是穿越者,他们只看到大秦国民目前已经难以承受战争所到来的巨大伤害,他们必须马上解决当前的危机,至于中土统一后的事情,他们目前无暇考虑,即便做长远打算,他们也有信心在获得整个中土的财富之后,大秦军队有实力在南北边疆同时陷入更大规模的战争的情况下获得胜利,他们对外虏不屑一顾,他们认为南北边疆的战争规模绝对没有统一战争的规模大。
正是因为这种认识上的错误,导致统一后的战争让国民们不堪重负,最终让帝国一夜间轰然倾覆。这能归罪于秦王政和大秦的文武大臣们吗?他们在这个时代,这个时刻,怎么可能会想到匈奴人也在这一刻崛起强大并成为中土最大的敌人?
=
宝鼎坚持自己的观点,他反复思考,权衡,还是认为自己的策略是正确的,虽然咸阳方面在兵制改革的大原则上、在统一的进程上正取得一致,自己所承受的压力将越来越大,但他不想退却,更不想妥协,他要坚持到底。
四月,宝鼎在代北战场发动了主动攻击,司马尚带着骑军出无穷之门,与匈奴人争夺鸿雁海的控制权,从战场的侧翼威胁大黑河和金河山一线。
匈奴人的大军一部分进入闪电河一带,向东胡人发动攻击,其主力依旧在代北战场上虎视眈眈。秦军的主动攻击让匈奴人非常恼火,于是雁门的苍头河、平城一带战火再起。
宝鼎的意图很明确,在战场的侧翼以骑军骚扰匈奴人,迫使匈奴人在正面战场上发动强攻,以自己的长处打击敌人的短处,消耗敌人。
与此同时,燕南战场也
喜欢大秦帝国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