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叔,把舜王村的家搬到这里来了,当了一辈子村长,现在当副场长兼会计了,小日子过得更滋润了。
场区建成的时候,杨伟想了良久。在场区地白墙上,自己刷下了八个大字:自给自足、自立自强!
八个直径一米多的字看上去颇为雄壮,杨伟完成这项工作时候看得是筹躇满志,不过,在看的那一刻。他莫名其妙地想起了,曾经经常耳熟成详的八个大字: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这是一个新的牧场,是一个新的家,也许,更是一个新地杨伟!
从北京来的陆文青。办完了相关的手续,杨伟连着到云城请了四次。才把陆文青从云城请到了杨家湾园区,成了营区里唯一的高学历人才,被杨伟唆导着开始给一帮子大老粗上课,学国际贸易出身的陆文青,不得不从头开始学习,看得第一本书就是《如何发展农村庭院式经济》。不过,这并不影响陆文青用浅显地语言给大家讲解,后来杨伟才知道,陆文青是陕西人。要说起来离沁山也不远,而且,这是一位从小县城出来的姑娘,不像个城里人,一身娇惯的那些个毛病!
杨伟,请牧场请了个老师,捎带着也给自己请了个老师!
生活开始越来越稳定了,让人觉得有点不解的是,杨伟从建场后开始。在场区实行军事化管理。要求第一期五十名在编人员每天出操、定时上工、吃饭大灶、统一学习,对卫生、个人内务、言行举止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特别禁止打架、赌博、开小差、酗酒、偷拿牧场财产地一些极端恶劣行为。这个混混出身的场长,恐怕对这些事地危害比谁都知道的更清楚,比谁也有过更深刻的教训,要根绝这些,对部队生活无比熟悉的杨伟也许只会按照这样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团队。
经验是财富、教训同样是财富。这次,他是要自己对自己的生活做主了!
五十名来自舜王村、老杨家湾和河湾乡的都是当地的青年农民,都是从修路开始就已经加入到这个团队地人,一年的共同生活早对彼此之间和这个带头人已经是熟悉不已,而且佩服不已,尽管牧场最后给大家定下了每月五百块钱工资不高,但吃穿用住都是统一分配,在这个有钱没地儿花的地方还真能都攒下来,和以前一年攒不下一分钱的生活相比,和离乡背井的打工生活相比,这里已经是不啻于天堂了,慢慢地,和新兵入伍一般,都开始渐渐融入到这个新的团队里了。
家便是场、场便是家,除了在编人员,陆续有来牧场落户的原杨家湾和舜王村村民,每户都得到了五千块的安家费,这笔钱,足够在穷乡僻壤里修一座单门独户的小院,而这里丰富地地、草、水源,正是乡下人地最爱,陆陆续续迁到这里的住户到年底已经达到了40多户,杨小孬一家全来了。=^泡^书^吧^首发==住户区是单另划出地一片,与场区相隔不过500米,一场一区,相映成趣,甚至于有的在编场工直接就是落户的农民,对这样的生活有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晚上在床上出操、早上在场上出操、上下午在地里出操………一天从早操到晚。
不过,不管是那操,个个的干劲却是十足!
场区在建的时候,在谷乡长的幄旋下,邻近四个乡的农技指导人员进驻的杨家湾牧场,帮着牧场在四周的坡地上套种花生,花生一种就是近一千亩,这些贫脊的坡地,正适合种这些对土地质量要求不高的经济作物………这些农技人员进牧场指导了一个月,有两个人干脆留了下来,在这里建了一个百头猪场,在建猪场的时候,下层直接修成了沼气池、上层是温室和猪场,这种建法可以充分地利用光线资源,而且有效地把污水和排泄物转化成热能……温室养猪,最快三个月就能出栏,事实上,在牧场,丰富的牧草养猪还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三个月后。牧场人就吃到了自己喂养的猪…………过年的时候,第一批喂养的猪就销到了沁山和云城。
一部分年纪较大的落户村民也有事干了:喂猪!
青贮着羊群吃不完的牧草现在有地儿处理了:喂猪!
杨伟,很快乐,是那种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地快乐,是那种价值得到大家认可时候的快乐。
多少有点文化的杨小孬和黑蛋俩娃,专心致志地学起了养鱼。二十多亩的水库水面成了他们的工作场所,在县农技人员的帮助下,这里建起了全县第一个红鳟鱼养殖基地,红鳟鱼以肉质细嫩和刺少、易成活出名,但对温度和水质地要求高。这种鱼市价卖到三十多块钱一斤。项目到县里已经由来已久,但一直没有合适的地方和投资,现在,终于在杨家湾牧场生根落户了。四个月后,红鳟鱼已然上了云城人的餐桌。这种鱼的产量不大但销量大,直到两年后还是供不应求。
第一年冬天来的时候。第一组试验大棚也在这里落户了,十亩大棚区和猪场连为一体,在陆文青地建议下,杨伟采取了公司加农户的方式,从其他乡聘请了两名有经验的农民种大棚菜,带动本场职工也开始着手学习种植,前期投资由公司垫付百分之七十,个人出百分之三十,而产出的产品由牧场统一销售。8利润除按比例逐步归还投资成本外,农户占百分之七十、公司拿百分之三十。这办法很好的调动了村民地积极性,第二年春天大棚菜发展到了三十亩,整整一冬一春,云城市
喜欢红男绿女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