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便说一下,金庸笔下宋元时期的高手多为不爱使兵刃的,但他们使了兵刃绝对是更强,而不是更弱。比如从五绝里找出两个人,一个使兵刃,一个空手对打,有兵刃在手的那人定会zhan有些许上风(虽然可能很微弱)。不过更高的高手比如萧峰,很可能有没有兵刃都一样,但绝不会没有兵刃时更强。由此可见,无剑“胜”有剑的境界在金庸笔下恐怕只有求败一人能够理解得了。
综观求败一生,其武学进程一直都在脱弃“所待”。“逍遥游”云:“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无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讲的就是为人的最高境界要脱离“所待”,就是所倚靠、凭藉的事物。求败在这一点上可谓做到了极致,因此才成为了武学境界最出神入化的金庸人物:从“利剑期”到“软剑期”,求败弃去了利剑的“凌厉刚猛、无坚不催”;从“软剑期”到“重剑期”,求败弃去了紫薇的“锋”“工”;再到“木剑期”,求败弃去了“剑”这种兵刃形式;最后在“无剑期”,求败弃去了所有的兵刃形式,从而在武学上达到了庄子向往的完全“无待”之境。这时的求败,放眼天下万物,无一为剑,又无一不为剑,处处为剑,处处非剑。这时的“剑”,在他心中已远不止是一种兵刃,而是包含了天下地上万物生演的规律,古往今来大哲感悟的至理,其涵义甚至已超出了“武”的范围。
对于那位有能力从五个方面论证独孤求败其实是王重阳的同道,在下实在感到无话可说,可是为了证明该理论的不切实际,在此还是列出几点证据和推论:
1.射雕英雄传后附带的“关于全真教”中说明了王重阳“师咸阳人,姓王氏,名喆,字知明,重阳其号。”,可见王重阳是咸阳人。根据后面的文字可知,王重阳后来“以财雄乡里”,说明他至少在年轻时一直呆在咸阳附近。而求败二十岁前是在“与河朔群雄争锋”,若那位同道的假说成立,难道王重阳一边“以财雄乡里”,一边时时跑到离家几百里外的地方去跟人争锋?
2.王重阳其人的武功,通过全真教武功可以看出,绝不是以剑法为主,而是以内功见长的。那么“剑魔”二字又怎能安在王重阳身上呢?就算是全真剑法,也跟独孤求败刻在剑冢的那五个时期的任一个时期都不符合。再有,王重阳几乎把所有武功(除了先天功等有危险性的之外)都留给了他的七个徒弟,若王重阳是独孤求败,怎的练了几十年武的全真七子连一个只学了几个月独孤剑意的小杨过都打不过?难道杨过的天赋真的比他们高出几万倍么?
3.神雕侠侣里写道:丘处机道:“‘矫矫英雄姿,乘时或割据’。我恩师不是生来就做道士的。他少年时先学文,再练武,是一位纵横江湖的英雄好汉,只因愤恨金兵入侵,毁我田庐,杀我百姓,曾大举义旗,与金兵对敌,占城夺地,在中原建下了轰轰烈烈的一番事业,后来终以金兵势盛,先师连战连败,将士伤亡殆尽,这才愤而出家。那时他自称‘活死人’,接连几年,住在本山的一个古墓之中,不肯出墓门一步,意思是虽生犹死,不愿与金贼共居于青天之下,所谓不共戴天,就是这个意思了。”由此可见,王重阳一生在武学上虽造诣颇深,但少年时是积极参加起义活动,心系黎民的(这时他必须统率群雄,当然更不可能没事儿就跟群雄争锋)。而独孤求败明显没有这种心理,他一生求的是比武落败,说明他的兴趣主要在于武学。王重阳因为起义失败就住在古墓不出去,很明显不是独孤求败会做出的事。试想一个人如果曾因为起义失败而心灰意冷,以后还会有兴致天天找人比武想求一败吗?
4.王重阳作为一教的掌教,前后收了七个徒弟,那么他即使像那位同道所说的偷偷离开了全真教,至少也该是三十多岁以后的事了吧。而求败在三十到四十岁间正在恃玄铁重剑横行天下呢。若该假说成立,王重阳一定曾以全真教主的身份拿着玄铁重剑露面过,那么当杨过拿着重剑大闹终南山时,全真七子(五子)怎么对此一点反应都没有?难道是因为人老了好忘事吗?
5.王重阳对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从不敢少了敬重之情,还曾说若是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早练几年,天下第一应该就是他的了。更何况还有个曾把全真武功尽数破解的林超英在。既是如此,他又怎可能昧着良心在石壁上写下“生平欲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
6.提出假说的那位同道,在论证过程中,只用到了两个客观事实:一个是用神雕和王重阳年龄的可疑说明王重阳和求败应该处于同一时代,二是用二者武功里关于易经八卦的术语证明二者的武功套路相似。其他语言全是在假定了王重阳就是独孤求败的前提下所做的主观解释。在此对这两个客观事实发表看法:
(1)金庸自己已经说明,神雕本就是他杜撰出的一种虚幻之物。既然连物都是虚幻的,那这个物在八九十岁时仍具活跃的生命力也就不足为奇了吧。至于王重阳为何死得较早就更没什么好说的,过去
喜欢网游之以武求道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