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在2000年至2005年间,为六十一名中风瘫痪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病情有起色,其中15完全康复,活动能力与常人无异;40情况明显好转,例如可轻微摆动脚部或缓慢地行动。港大中医药学院助理教授周杰芳认为,针灸能通过经络刺激脑血管扩张,增加血液流量,并有效溶化血栓,消除血管阻塞。如病者在患病后半年内接受针灸,可大大提高复原机会。
据德国《焦点》杂志报道:2004年德国医学家通过一项有五十万人参加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再度证明了针灸疗法确有疗效。这一结论有望为针灸疗法被纳入德国医疗保险体系亮起绿灯。来自柏林的医学家斯特凡·威尔里希向该杂志证实说,在这项可能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的有关自然疗法的试验调查中,他们确证了针灸疗法的疗效。调查中,那些患有偏头痛的患者在接受针灸疗法之后,有50%的病人症状得到缓解;而那些患有背痛或者膝盖疼痛的患者,许多人的病情也都在接受针灸疗法之后有不同程度的减轻。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在2005年的《内科医学档案》学刊上发表大型临床研究报告指出,针灸对古柯碱等毒瘾病人确实具有很好的疗效。耶鲁大学的这项研究是由心理学家马格林领衔,研究小组对八十二名海洛因和古柯碱毒瘾病人进行针灸等治疗。马格林说,不论海洛因毒瘾或古柯碱毒瘾,针灸都有高度安慰剂效应,可以减低病人对毒品的yù_wàng。不过,他承认,针灸恢复人体自疗功能的详细过程,西医没有人真正了解。耶鲁的实验报告加强了针灸确有疗效的说法,而在美国,有执照的针灸师已超过1.5万人,可见针灸大有成为主流医学的趋势。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相处的长期实践中,了解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理,形成了一整套独有的辩证施治的养生却病医疗观。在对人体结构、致病机理、治疗法则等方面,都有区别于西方医术的独到之处。这些认识和实施方法,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正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和理解。也进一步证实了“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是国际的”这一说法的正确性。
『针灸学发展简史』
1.1.针灸的起源(远古时期)
针灸医学起源于我国远古时期的石器时代。砭石是最原始的针刺工具,
-砭刺-
以砭石为工具浅刺或割治人体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
砭刺是针刺的萌芽。除砭石外,古代还有骨针、竹针、陶针的应用,并逐步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至现代的不锈钢针。
古人在烤火或不慎被火灼伤某些部位后,反而减轻了病痛,因而得到启示,发明了灸法。
拔罐法亦起源于原始社会,古代称之为"角法"(古代用兽角做饮具,借燃火的热力,排除其中的空气,可使其吸附在皮肤表面以治病,故称"角法"。)。
1.2.针灸学术体系的形成(春秋至两晋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划时代的医学著作《内经》的出现,标志着针灸学的基础理论体系已经形成。
汉代成书的《难经》《难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相传为扁鹊所作。该书以问答的形式,讨论了《内经》中的81个疑难问题,在阐述经络学说中的奇经八脉理论,腧穴学中的八会穴、五腧穴理论,刺灸学中的针刺补泻手法、得气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
,是一部解释《内经》中的疑难问题的著作,进一步丰富了针灸学的基础理论。
魏晋时期的著名医家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而较全面的系统性针灸专著。
1.3.针灸学派辈出、理论更加完善(两晋至明)
唐代,针灸已成为一门专科,针灸教育也占有重要地位。唐太医署负责掌管医药教育,内设有针灸医学专业。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五色“明堂三人图”。
北宋时期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考证了354个腧穴,增补了腧穴的主治病证,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刻于石碑供人们参抄拓印,还设计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试针灸医生之用。
明代,针灸学术发展至高潮。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成书于公元1601年,作者杨继洲。本书是在作者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是继《内经》、《针灸甲乙经》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该书现有40余种版本,并译成英、法、德、日等多种文字,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后世学习、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文献。
《针灸大成》影响最为深远
1.4.针灸学由兴盛走向衰落(清朝至民国)
清朝前期针灸学继续有所发展。公元1742年吴谦等人撰《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不仅继承了历代前贤针灸要旨,并且加以发扬光大,自乾隆14年以后(公元1749年)定
喜欢黑医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