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王梳洗罢,穿戴整齐,象征性的地吃了点黍米饭,便去上朝,现在国库空虚,如果不是向齐国借粟,怕连大臣的朝食也要停了。
每次上朝,总是听到一些不顺心的和难以解决的问题。今天上朝时候,他又听到了最不想听到的消息:
秦军在洛邑打败了魏军,魏军被杀三万余人,洛水为之不流。最为可恶的是,秦王居然派人送来了俘获的战车和俘虏,说是感谢天子开城。这分明是挑拨周和魏国的关系。这样一来,魏国一定会归恨于周。自己的苦心经营恐怕要附之东流。他急忙挑选使节带了一份重礼到魏国解释。
随后内臣又报告说,秦军纵兵洗劫了洛邑周围的村镇,各处王田损失惨重。另有几个民官请求对秦军焚掠残破的畿辅和洛邑周围村、邑赶快赈济,抚辑流亡,使劫余百姓得以早安生业。但国库如洗,赈济款从何谈起!唯一值得欣慰的消息是,秦军已经开始从王畿撤退。虽然洛邑方向的魏军失败,但是在宜阳方向还有魏韩联军数万人。“哀兵必胜。”大臣们纷纷表示秦军必败。“宜阳解围,近可保王畿,远可断秦军归国之路。陛下委一上将军,提兵西进,则宗周可复,王室可兴。”可是当显王问起谁可统兵时,大家都低头不语。“食王俸禄,为王解忧。可是国事如糜,竟然无一为朕分忧之人。”显王哀叹。其实显王也明白,王室根本就没有力量和秦国作战。地方不过百里,城邑不过五十,甲士不过数万,战车不过千乘。就连一个小国也打不过。什么“委一上将军,提兵西进,则宗周可复,王室可兴。”根本就是什么好听说什么罢了。不到已时,显王就怀着十分沉重的心情退朝。
恰在这时,几封十万火急的文书送到,畿南地震。看到文书显王长长的叹了口气。王畿是周国的都城,就在天子的脚下,从他登极至今就发生了两次较大地震,可不预兆他的江山不稳么?
显王在即位最初几年,他希望做一代“中兴英主”的信心很强,锐气很盛。那时他对于日蚀、星变、怪风、霍雨等等天象,虽然也心中戒惧,却不像近几年来这样害怕。甚至认为是上天对他的考验。但是近几年,天灾不断,五行变异,他认为是上天给他的警告和国家的不祥之兆,胆战心惊,仿徨不寐。
在即位之初,他并不很迷信什么天道,倒是经常说:“天道不可知,勉力人事。”近两三年来,他对于神仙之说越来越迷信了。尤其是先前和炼气士天象一席长谈,听他说什么国运在天,天易其位则国运衰。更让他“中心忧忧”。
掌宝郎经常据实转奏灵台司天监观察到的星象和云气变异,十之八九都是不吉利的。这样就更增加了他的忧愁。尽管他口头上说自己是“中兴英主”,心中却渐渐明白“中兴”无望,甚至常有可能亡国的预感。尤其是魏军六万精锐,竟然在洛邑一战而溃,国运在他的心中更加清楚。
他愈是觉得人事努力很难指望,愈是想靠神灵保佑国运。今年春天,他瞒着朝臣,命姬服将周穆王八骏的后代从丹山找来。打算效仿穆王出使昆仑,但是这样的事情如何能瞒住群臣?不免有一些言官上疏劝谏,请他不要迷信天道,做这种无益的事。他心中很痛苦,有时想着自己既是一位英明君主,自然不应该迷信天道,使得后世议论。可是他又想着国事日非,无术挽救,除非上天见怜,否则有什么法子使国家转危为安,否极泰来?
宜阳城下,秦军和魏、韩联军激战的序幕也已经拉开。
魏军统帅卢浩和韩军宜阳守张子辰正在为战事担心,他们刚刚得到军报,魏军主力已经战败。
卢浩用手中的宝剑砍着面前的条案:“最可恶就是那些游说之人,鼓三寸不烂之舌,说什么要尊王攘夷,劝我王‘勉为周臣,建不世之功,日后受天子之禅。’以三晋之弱国,民无梁米之田,国无积战之铜,拼三军性命为周之壑。东攻强齐,西守强秦。分明是为人火中取栗!结果呢!六万大军一朝灰飞烟灭。”
张子辰心里也有说不出的苦闷,大战在即,他也借着酒劲一吐为快:“朝廷里那帮自大臣畏敌如虎,只知道避战自保,什么祸水东引,就不知道百姓的艰难。我初来宜阳时,你知道城中有多少人?我检点户籍,男女口不下十几万,可这才过了几年?才三年啊,现在城中算上各地逃难来的流民野人也才五万。人呢?人呢?全让秦军给掠走了。韩国的孩子被掠去的现在也该成丁了吧,你知道明天战场上有多少秦军士兵的身上流着我们韩国人的血吗。”
两个人骂了,喊了,嚷了,最后也只能是相视苦笑。卢浩感叹道:“将军断头,壮士捐躯,只在明日。仲时(张子辰的字),我不甘心啊!以饥疲之卒,当虎狼之敌,难免覆没,于国何益?”“食君俸禄,当死国难。”张子辰苦笑道:“我做了三年的宜阳守,现在终于可以以死谢宜阳父老了。”两个人一直说到天色发亮,临分手时张子辰对卢浩说:“巨伯,我有一事相求,万望允诺。”“说。”“今日列阵,让我列于左翼。”“为何?”“这里离泰山近些,死了能早入轮回啊。”“好!那你就‘为王先驱’吧。”说完两个人哈哈大笑。
晨时,两军列阵以毕。双方主将出来行聘问之礼。和他们对阵的是秦国的宜阳守牟涤和秦军的老将孟明
今天,这位六十四岁的老将军身披重甲,
喜欢管城子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