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信不仅进了皇宫,还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了皇帝手中。当看到两个师弟和他炫耀他们杀寇挣到的钱时皇帝就沉吟起来。
虽然平平和乐乐没点明,但看字里行间的意思便也知道这些江湖人虽然也有伤亡,却很小。
至少比朝廷派水军剿匪的伤亡要小很多。
皇帝都好面子,李安也不能除外,但除了面子,他更爱治下百姓的性命,也更珍惜士兵。
为什么每年剿寇都没有成效,为什么海寇杀之不尽?
因为大楚水军弱,他们需要两倍,甚至三倍于海寇的兵力才能大胜仗,且伤亡惨重。
所以兵部和户部不愿意派兵剿寇,对兵部来说,剿寇意味着大量减员,那些水兵才刚刚教出个样儿来就要填到战场上,他们自然不愿意。
而对户部来说,一旦出兵就要付出大量的军饷,粮草和武器物资,有时还要加建战船,那可不是几万两银子就能搞定的。
要想大范围的剿匪,没有几百万两根本打不住。
那样一来,成本高于收益,谁都不愿意做。
有那几百万两他可以修多少座水利,可以修缮多少次堤坝,修建多少条官道了?
所以皇帝也不愿意那样大费周章的剿寇,可现在有一个更好的办法等着他。
只需出少量的兵力,十几万两白银就有可能将沿海一带的海寇剿尽,嗯,还能给那些闲得蛋疼,时不时闹出些小风波来的江湖人找一些事情做。
皇帝有了想法便找兵部老们商议,结果六人有三人反对,两人赞成,还有一人不表明态度,沉默不语。
皇帝任由他们讨论,最后只对三个坚持不让步的大臣道:“是朕的脸面重要,还是黎民百姓重要,或是皇室和兵部的脸面比江山社稷还要重要?”
众臣沉默。
李安叹息道:“朕何曾不知用江湖人去剿寇太过丢人?然而水军久练不见成效,这个脸不是那些江湖人丢的,也不是沿海百姓丢的,而是你们让朕丢的。”
兵部尚书羞愧的低头,跪下道:“陛下,臣有罪,一直未能练成水军……”
李安摇了摇手道:“练兵之事可以再等,然而海寇之事决不能再拖,昨日他们能攻进广海卫屠城,今日他们就能攻打杭州,明日可能就攻天津,继而跑到京城来。”
六位大臣的面色都有些奇怪,就是投赞成票的两位都忍不住一脸懵的看着皇帝。
陛下,您就算想用江湖人剿匪也不必列举这样的例子吧,些许宵小能攻到京城来?
这是把他们大楚的军队当成泥塑的了?
就算他们水军不怎么样,陆军还是没话说的,跟鞑靼打架都没问题,难道还能打不过一群从地痞流氓沦落来的海寇?
不过另外三人还是认真思考了皇帝的话,想了半天也没想出好办法来。
但雇佣江湖人去剿匪实在是太丢脸了,兵部尚书实在是开不了那个口。
广海卫是特殊例子,只在那个地方实施一段时间是情急之策,若是在大楚整条海岸线上都长久的实施这样的政策,让他这个兵部尚书,整个大楚军队的脸往哪儿搁?
最后六人也没达成统一,最后还是拿到朝堂上去讨论,大半表示反对,只有少部分臣子投了赞同票。
因为事情涉及到自家的孩子,所以那几天顾景云破天荒的一大早跑去上朝。
这让一众大臣非常的紧张,不知道一年都难得上两次朝会的顾太傅怎么有时间天天来报道了,难道是清溪书院要关门倒闭,先生都不用去上课了吗?
顾景云不管别人怎么想,总之他就默默地站在众臣前面,在赞同派打嘴仗要输的时候就不动声色的插句嘴,给人提点一两句,于是再度引爆朝堂。
大臣们吵得面红耳赤,差点忍不住撸起袖子来打架。
倒是几位资深阁老很快回过神来,顾景云虽未明说,但他这是站在赞同派那边了。
五位阁老加一位尚书默默地看向上方的皇帝,都觉得顾景云是皇帝特意找来的帮手。
果然,顾景云虽不在朝堂,似乎不管政事,但他就是有本事想插手时就插手,谁让皇帝信任他呢?
几位并不知道,他这次不是为了皇帝,而是为了自家的几个孩子。
李安也知道,但看着几位大臣的脸色,他就是憋着不说破。
喜欢童养媳之桃李满天下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