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几道心中倒没有想这么多,一则年轻,自幼锦衣玉食的生活,便不如何通晓世事——他知道父亲以千里驹视自己,因为自己精通六艺,玩思百家,这一点上就先象煞了父亲,过目不忘那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本事,吟诗做词,出口成章,不过是等闲小技,但于这点,却与父亲是说不出的投契,大宋文坛,谁不知道晏宰相的那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父亲的词作风liu蕴籍、温润秀洁,当世无匹,其雍容气度,更是当朝无人能比,想当年他七岁之龄便以神童之名入荐面圣,当着满朝的千余名新进进士,神气不慑,援笔立成,满座皆惊,真宗皇帝更是深为嘉赏,立赐同进士出身,这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可当真是个了不起的殊荣!
再一的想法便是尚了公主也没有什么不好,一生的荣华富贵,那是丝毫也不必有所忧虑,至于什么功名抱负,他其实从来便没有想过,这般吟弄风月,调笑词章,那便很好,很好!国家的社稷、大宋的锦绣山河,既轮不到自己去操心,自己也必要操这样的心,每日这赏不完的歌舞繁华,赴不尽的词酒盛会,哪怕自己再是玲珑七窍的心思,也须得潜心进益,无暇计于其它了。
当时的自己,自然是想不到那深邈的未来,世事的沧桑变化,又何曾会有一丝的体会领悟?
但恰恰是在这一年,十余年来,一直站在北宋政坛顶峰的晏殊罢相,奉命出知颖州,这是北宋的另一场风云变幻,庆历新政的失败带来的是一大批名臣的贬得贬,逐得逐,曾经鼎力支持庆历新政的晏殊自然也在其列,朝局的倾轧复杂,原非局外人所能想象。
这是晏殊政治生涯的第二次大落,第一次则是因为在明道二年,皇太后刘氏卒,皇帝亲政,于是一桩被掩埋已久的宫闱密闻被重现于青天白日之下:皇帝本是李妃之子,却被寄入刘皇后的名下,刘皇后无子,将这个孩子倒也视为新生骨肉,刘皇后权倾后宫,后来新帝继位,刘皇后成了垂帘掌权的皇太后,于是皇帝的亲生母亲便再无人敢提起了,是以一直到李妃薨逝,皇帝都不知道这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可是明道二年,刘太后薨逝,皇帝的身世这才得以明了,儿子几十年来,不知道亲生母亲是谁,没对母亲进过一点孝道,便是放到寻常的人家,也是一个略有孝心的儿子不可能忍受的事,但人死不能复生,儿子不免便要想着如何补偿母妃的家人,再则就是追查当时众人隐瞒之过,参知政事晏殊便是头一人,因为当时李妃逝时的祭文正是晏殊所撰写,当时刘太后正是当权,晏殊那里敢写出李妃诞育皇储的功劳?而这一桩,则自然便成了清算旧帐时,皇帝首先要发泄怨气的罪!
那年的晏几道犹才三岁,自然记事不深,何况没过了几年,父亲便重归了汴京,重掌了大权。可是这一次的被贬,却不知道返京的时日了。
才刚至颖州,便传出了徐国公主薨逝的消息,对于这个只听说过,却从没有见到的女子的逝去,多情的晏家公子除了会感叹一声:人生苦无多,譬如朝露晞,也不会再有更多的惋惜,也自然不会知道,繁华富贵的生活,便是从此时开始离自己渐行渐远了。
;
喜欢昔我往矣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