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辆su152,这数量听上去总感觉是有那么点少。
如果独立编成一个营级编制,马拉申科总感觉是有那么点寒酸的味道。
但是如果将这些笨重的大家伙们打散装备到下面的部队、分散使用,马拉申科依照自己的以往作战经验却也觉得这么做更加不妥。
这种重要的突击力量如果分散使用的话很难凝聚在一起、拧成一股绳,综合考量之下的马拉申科最终决定,还是以旅部的名义给批一个全新的自行榴弹炮营编制。
就像政委同志说的,数量少点就先少着点凑合用用,等到以后这玩意儿的产量上去了再递交申请找上面要就行。
左右近卫第一重型坦克旅现在是慈父之名加身,算上自己这个名声响彻苏联大江南北的英雄旅长。相信只要不是什么太难以做到的要求,上面都会尽可能地予以满足,这一点不论自己日后被调到哪个方面军都是一样。
“那么...营长你有合适的人选吗?我们随车接收到的这批人员可都是新兵,最多的也才参军不过半年时间,需要旅部指派一名新任旅长才行。”
彼得罗夫政委的问题客观而现实,马拉申科或者说旅部必须要指派一名合格的营长人选,毕竟有一名好的指战员才能快速凝聚起部队的战斗力。
“营长...营长的话......嗯...”
被政委同志这么猛地一问,马拉申科这才忽然意识到,自己似乎正面临着非常现实的人才储备不足问题。
拉夫里年科挂着副旅长的职位、库尔巴洛夫是主力坦克一营的营长、政委同志这边就不用考虑了,少了一条胳膊还上了年纪、让他去指挥战斗明显不太现实。
马拉申科倒是非常看好伊乌什金和基里尔这俩“撸炮”搭档。
伊乌什金的性格大开大合、但又粗中有细,敏锐到几乎过分夸张的战斗直觉连拉夫里年科都称赞不已,假以时日再重点培养一下战术指挥能力的话绝对是一名出色的基层指战员。
基里尔的性格看上去比较内向,在和自己车组战友与亲近之人以外的同志们交流时,总是显得话不太多、有些沉默寡言。
但熟悉基里尔的马拉申科却知道,基里尔这个年纪不大的小娃娃坦克兵,确实具备着成长为一名优秀基层指战员的潜质。
基里尔的学历足够高,正经的莫斯科大学音乐系毕业,虽然这音乐和钢铁坦克八竿子打不着,但最起码基里尔的文化素质功底是没问题的,尤其是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上更是非常之强,这是文化程度远不如基里尔那么渊博的伊乌什金所不具备的优点。
虽说基里尔给人以一种有点好欺负的感觉,但是真要是打起仗来的话,基里尔的肩膀还是能够承担起别人托付给他的信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分内之事做到最好,这在马拉申科看来被称之为“优秀品格”。
至于谢廖沙,马拉申科之前倒是找这位兢兢业业的177号旅长座车驾驶员谈过几次,谈了谈关于未来人生理想的相关事宜。
“我是农民的儿子,车长同志。”
“我爸爸在我小时候总是教我,不要去奢望那些太过不可能的事情,先做好自己的本分,然后再考虑其他的事情。”
“我知道这听上去有点没志向,很多人都这么说我,但我不在乎。”
“我觉得现在这样就很适合我,我想有一天能亲手驾驶着我们的坦克打回基辅,我要亲手从那些呐粹入侵者的手中收复家乡,这就是我的理想。我不想离开驾驶员的岗位也不想去177号车以外的地方,就这么简单。”
对于谢廖沙的坚持,马拉申科选择理解并尊重。
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马拉申科也不是非常想让谢廖沙离开自己的车组。
好的炮手难寻,优秀的坦克驾驶员则更是难找。
从1941年一路战斗至今的历练磨合,已经让谢廖沙与马拉申科之间形成了一种非常之高的默契。
战斗当中的马拉申科无需太过详细说明自己的命令,谢廖沙自然会非常理所当然地将之理解、并快速转化成行动开始实施。
这种自己说半句,谢廖沙就能自动理解后半句的感觉,真的是太过难以言喻。
伊乌什金的操作关乎着对德国佬人头的收割,而谢廖沙的操作则关乎着全车人的生死。
思量再三,马拉申科终归还是没有萌生对谢廖沙再做多余安排的念头,一切暂时先这样就好。
而眼下,仍需要建立长期培养计划的基里尔和伊乌什金还无法立刻晋升,即便给了他们二人营长的职位恐怕也无法完全胜任。
所以在营长指派的问题上,马拉申科必须另寻出路,譬如说某位整天替马拉申科干活的副旅长同志。
“你觉得让拉夫里年科来担任怎么样?让他先兼着这个职位。”
“拉夫里年科?让他来?”
面对马拉申科提出的问题,彼得罗夫政委显得有些意料之外、些许地惊讶。
这倒不是因为怀疑拉夫里年科的能力不足,而是拉夫里年科作为挂牌副旅长不说,平日里还得帮衬着旅长同志干视察部队、监督建设等各项工作,拉夫里年科要是再挂上这个实打实的带兵营长职位,能不能忙得过来还是个两说的问题。
“嗯...理论上来说是可行的,但是你要考虑拉夫里年科有没有这个空闲的时间,有时候他可是比你这个旅长同志还忙。”
政委同志说的是事实,马拉申科也没有太过
喜欢钢铁苏联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