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载,司马迁有赋八篇,今存仅《全汉文》辑有《悲士不遇赋》一篇。从内容看,这篇赋也是司马迁受刑以后悲叹生不逢时的作品,可与《报任安书》相互补充。在赋中,司马迁指斥天道微暗,美恶难分,‘理不可据,智不可恃‘,他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一方面消极厌世,‘委之自然,终归一矣‘,认为人总是要死的,追求功利有什么意义,还不如听之自然,‘无造福先,无触祸始‘。一方面坚持理想,‘没世无闻,古人惟耻,朝闻夕死,熟云其否‘,显然是又要追步孔子,死而后己。司马迁矛盾的思想状态,正是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生动写照。既然宫刑是人生最大耻辱,为了人的气节尊严,就应早早自裁结束耻辱;但为了实现著述理想,立名后世,必须坚强地活下去;可是活下去,又遭世俗非议,等于继续受辱,即‘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这种既觉得应该死而又不能去死的思想纽结,折磨得司马迁神不守舍,多次想到去自杀。最后司马迁抉择了隐忍立名的自新之路。也就是说功名重于名节。当一个人功名已就,或者以死可以立功名时,就要毫不犹豫地去死节;当一个人才能未尽,功名未立,死节不过如九牛一毛,不能产生社会影响时,他就应该隐忍发愤,建立功名。司马迁正是在这一基准点上找到了死节与立名的统一。所以在《史记》中,他既表彰那些死节者,又表彰那些隐忍苟活者,把历史人物的死写得生动有情。
《史记》中写了许多不甘屈辱,为保持名节而死的义士。齐国布衣王蠋在齐国沦丧濒于灭亡之时,仍‘义不北面于燕,自尽身亡‘①;田横耻于降汉,自而死,他的五百宾客闻田横死,‘亦皆自杀‘①;李广不堪‘复对刀笔之吏,‘而自杀;项羽兵败愧对江东父老而自杀;侯赢为激励信陵君而死;田光为激励荆轲而死;聂荣为给兄弟扬名而死;栾布为尽臣子之义,‘哭彭越,趣汤如归‘。司马迁称赞这些慕义而死的人,具有‘高节‘,‘岂非至贤‘②,‘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③象屈原那样‘死而不容自疏‘的高洁之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喜欢游戏王之超时空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