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孤独地行走在异国的天空下,她是大隐于世的独行者张爱玲在最后几年里生活是完全封闭的,到最后一年,她几乎连来信都不再拆开,所以外界之人,对她的这一段生活知之甚少
淡于水的,是她的心境自从1969年,张爱玲移居加州,自此之后,直到1995年她悄然去世的26年时间里,张爱玲几乎从公众世界消失了她似乎不再是这个红尘世界行走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她基本上不与外界接触除了读书,看电视,整理旧照片,以及写一些读后感及回忆性的文章外,那就是赶紧圆梦,圆她要赶紧完成的两部最后作品的梦:《合花列传》和《红楼梦魇》张爱玲终于完成了自己的这两个梦张爱玲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这时候的张爱玲已经很少创作了,她几乎是抛开了所有创作的五彩文笔,完全埋首在中国的故纸堆里每当她的指尖触到这些泛黄的书页,莫名其妙的,她会有一种心痛的感觉恍恍惚惚间,故国神游她觉得自己触摸到的是遥远中国一脉汩汩流动的的温热血缘
张爱玲感觉着自己穿着旗袍,走在新大陆的街头车水马龙的大街上,人来人往,可是那些面孔是那么的陌生故国千万里她曾经在那里那样热烈地追求过亲情和爱情她是多么渴望“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生活可是,如今只剩下寒夜街头踽踽独行的身影……有谁知道,冷静沉默的外表之下,她的心灵是一座真正的呼啸山庄!
此刻,张爱玲走到落地钵长窗前,轻轻地拉开窗帘熙攘人寰,万家灯火,一片辉煌每盏灯下一定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隔着茫茫的金山湾海水,可以眺望到遥远的旧金山的高楼与莹莹飞舞的灯光今晚上有月亮,真好!
可是,那月亮已不是半个世纪前上海滩的月亮了月儿弯弯的,病恹恹地淡淡地挂着张爱玲轻轻地叹了一口气真的,忽然很想念上海,想念那“朵云轩信笺上的铜钱一样大的”上海的月亮她也想念故乡的亲友们,姑姑,弟弟,苏青……期间,她曾给姑姑写去过几封信信中谈到的,无非是一些病痛对自己的折磨其无可奈何人生境遇凄凉之感,形诸笔端给弟弟张子静则很少写信,并且在信中非常坦白地告诉他,自己没有能力在经济上支持他
张爱玲拿起了书桌上的一面小圆镜子这是她那年在唐人街的集市上买的她爱极了镜子后面那轮圆圆的月亮,以及用隽秀的柳体书法题写着的唐朝“太平宰相”张九龄的诗句“合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爱玲把镜子转过来,轻轻抹去上面的灰尘她已经很久没有仔细端详过自己了恍惚之中,她觉得那镜子就像《红楼梦》中的“**”,其中会变幻出就令人吃惊的物像:雾失楼台烟锁重楼中隐现出一位东方少女的身影……
忽然,少女的身影渐渐隐去,镜子里出现的是一张布满皱纹的苍老的脸短短的花白的头发,瘦削的面颊,苍白的唇……张爱玲茫茫地扔下了镜子年华老去,美人迟暮她曾在自己的散文集里有过《迟暮》这篇文章,这篇文章里的词句“往事悠悠,当年的豪举都如云一般霏霏然的消散,寻不着一点的痕迹,她也惟有付之一叹,青年的容貌,盛气,都渐渐地消磨去了”现在全部都恰如其分地显示在自己的身上
“哎,老了”张爱玲低声叹息道她打开了那只随身携带的小箱子,轻轻地捧出那本珍藏在箱底的厚影集张爱玲把一切东西都看成是身外之物这几年陆陆续续搬了好几次家,许多东西也都扔掉了惟有这本脱了线的旧影集,一直陪伴着她
1994年,张爱玲此时乐意做也只能做的最后一件文学创举就是,她要整理一部带有自传体的《对照记》这就是她要发表自己一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对照记》这部作品对于她的个人研究非常的有价值,大概亦是她自知大限将至,有意识地留一份真实的资料给世人对于这样一个终生以文字的方式面对这个世界说话的人来说,这部作品是她在幽居岁月里对这个世界说的最后的话,平静的,不带任何特意为之的姿势
这又是张爱玲式的“传奇”,她把她收藏在身边的她和家人的照片以艺术的形式摆列下来,配以惊鸿一瞥的短语介绍,便仿佛把一本百年中国的现代历史形象地展示出来她向世人展示了那一百多帧她和她家人朋友的珍贵的照片,尤其以她早期的生活照片居多飞动着中国不停运转的脚步一个传奇性女作家的前尘后缘,便在这飞动中凸现出来
这本《对照记》,不仅给作者留下了形象的人生札记,更为文学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图文传记的范本张爱玲甚至藉此书的老照片对自己的身后之事做了预言:“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
此时的张爱玲,似乎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大限就要来临了
张爱玲坐到桌前,开始了她最后一本书《对照记》的写作她要公开这些私人照片,让世人看到一个真正的张爱玲
在这本影集里,有母亲姑姑炎樱的影像,也有不少她风华正茂时代的照片然而,独独缺少的是男性形象仅有的她父亲的形象,也是在一张集体照里一个不显眼的角落,看不十分真切在她的一生中均留下刻骨铭心印象的两个男性:胡兰成和赖雅都没有出现也许,张爱玲觉得自己的一生缺少爱情的如果说,与胡兰成的情缘如同“水月镜花”,那与赖雅的恋情则不免让人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当然
喜欢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