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淮丢失了长安,而他的且战且退战术,让司马懿很是满意。魏国朝堂之上的矛头几乎全部指向了曹婴,所以郭淮退守潼关以内,并未感到任何不适。曾有风传乳臭未干的姜维几乎骑到他这大将的头上拉屎,硬生生拿下了长安,让他颜面扫地什么的,他都不以为然。
为什么?
因为这风起云涌的政治斗争,连他这种战斗在第一线的军人也不能逃避。长安真的守不下来么?真的守不下来么?屁话,你试试吧,来了吹嘘十万人的大军,可攻城器械这方面就真是短板了。
不是诸葛亮没那个才华,蜀国的财力、人力、物力怎么样,去过的清楚,没去过的也猜得到。穷山恶水,诸葛亮手下能用之兵到底有多少是蜀国本土带出来的?更不说赶制器具需要的匠人招募了。
说到底这其中也包含了诸葛亮当时兵分两路,算准了曹婴定会去捉拿赵云,不但带走大部队主力,而且搜集分析过相关曹婴在魏国的政治地位,这才一举定乾坤。
(如果说当年魏延曾经出奇谋取道子午口的策略是擅长军事险招。诸葛亮也不过是擅长人心险招而已。就好比后世广为流传的“空城计”,惊走司马懿,也不过是算计的人心,玩的是人心险招。——摩诘按)
说到底了还是政争。
郭淮虽然比较佩服曹婴,可长安之战却是逼着他站队。
守城成功,无功反而有错。
守城不利,痛失城池。光荣!辛苦了!
为了自己的长远发展来向,丢失一个城池算的了什么?死伤百姓无数又算什么?
到了他这个层次的人物,道德观念已经是另外一种评判标准了。
而因为站队成功,司马懿掌控军权。郭淮也不降反升,被司马懿举荐成了关内侯,镇西长史。
此番司马懿调度的后续十万大军便由郭淮亲领,整在这寒冬中抓紧整练编排,准备一应后勤物资,集结民夫,骡马。待到司马懿一声令下,反攻长安便指日可待。
而没有诸葛亮镇守的长安,仅仅一个杨仪。此子取巧分子而已,文官出生,投刘备所好,纸上谈兵耳,不足为虑。
只要司马大将军能牵制住诸葛亮主力,长安,唾手可得。
···································
安定城下诸葛亮大营中军衙署分设三处,姜维居前,诸葛亮居中,魏延末尾,以为断后,承接首位之用。
姜维不必说,一直跟随诸葛亮左右。而魏延是跟随刘备至今的元老派实力人物,虽然现在效力于诸葛亮帐下,但其军事才能,也是诸葛亮认可的。不过因其作战风格过于刚猛,诸葛亮有心将之放在延绵十里的大军尾翼,处理往来公函,以磨练性子。
夜色深沉,魏延的行军衙署中,油灯明晃晃的亮着,将帐中几名侍卫的身影映出,在帐篷之上轻轻的晃动着。
魏延平案而坐,看着往来文书。当年因战功赫赫,被刘备提升为镇北将军。而武臣到了他这个地步,也有许多案头工作要做的。不是光靠着厮杀就成。蜀国虽然建立时间很短,不过诸葛亮早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官僚体系,军队因为是诸葛亮亲自操刀,相当于现在的军委主席,所以军队的体制完善性于文官体系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凡官僚体系,就代表着有大量的往来文书。身在其位,就是靠着这些往来的文书,对自己所节制的体系,进行着管辖调度。
自己虽然向诸葛亮提出了“子午谷奇谋”,劝诸葛亮出奇兵攻取长安、潼关。但遭向来谨慎的诸葛亮反对,因而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才能,心怀不满。但毕竟诸葛亮的威望在那里,自己也不好说什么。而且诸葛亮还是将一万的兵力交给魏延亲领。
要想想一万多军马分别承担各种行事要务,自己所部的储粮变化,每日警戒巡逻,撒还哨骑,军中操练,往来物资调拨的数量等等。都要一一展阅掌握。下属公禀呈文,也要加以批示。
能权宜处理的,就无需上报诸葛亮,毕竟七八万的大军所有细节都要诸葛亮躬身亲理的话,这是扯淡的。
魏延是义阳人,也就是现今的河南省,并非四川本土人士。而河南因为地理因素,东汉末年遭受战火的程度并非最大,几十年的积累,整体识字率还是不错的。而魏延在这方面也并非粗人一个,总而言之,魏延阅读批示公文,毫无压力。这上头就是诸葛亮也是另眼相看的。
而且魏延对于军事上信息的掌控力度也是以前就培养起来的,手下很有一些精锐的探子,全是百里挑一的,几乎相当于这个时代的谍报人员,一身功夫了得,情报获取能力更是出众。诸葛亮之前对魏延的自成一体的情报系统颇有些微词,但魏延曾几次因为及时获取重要信息,上报诸葛亮,让其战略分析更加完美,这才默许了魏延情报系统存在。
衙署之外,突然传来轻轻脚步响动之声。一名在门外值守的亲卫低低询问了两句来人。进来通禀:“将军,探子来报。”
魏延嗯了一声,也不抬头,继续看着公文:“是长安以南,还是长安以北?”
亲卫低声回禀:“长安以北。”
魏延忙不迭的摆手,亲卫躬身退了出去。接着进来一个长大的汉子,一脸风霜之色。身上还有雪花,此刻开始化了,随着脚步一滴滴落下,洒出一道水痕。
魏延笑道:“辛
喜欢三国刘阿斗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