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明在乌河桥道边的正中间站住了,张开了双臂:未入秋的夏末时节,山涧习习的透心凉风,已让王道明浑身寒颤不已。
这是在熟悉不过的气味了,尽管已离开这里二十多年了,那山松与青草混合,被阳光发酵由风传递的味道,比在京城玻璃森林包裹的,冷冷而油腻的钢笼和水泥弥漫的喘息,要甜润细腻的太多太多了。王道明不敢往下看,其实他是非常恐高的。
乌河桥就建在两座山峰之间,距离大桥约200米下就是著名的乌河了,这是一条长江的支流,从西南山脉发源,盘山环绕一路向东进入四川后,汇入长江。乌河桥一带,恰是乌河一路旅程中最美的风景。王道明抬眼看看了左岸,那里曾是他小学到中学就读的学校,现在是长满艾蒿、荒草肆虐的,坟场一般死寂的荒山野岭,但残败的校舍依然还在,那红色粘土砖的墙垛,在摇摆的草丛中忽隐忽现;王道明突然想到,我是不是该留个字条,就用那废弃的红砖墙垛给我筑个坟呢……随即他又否定了,谁能发现我呢,乌河不定把我冲到哪儿去喽。王道明又望向右岸,他是从那个方向,距离乌河一百多公里外的,省城监狱来的;对那个城市,他充满了迷惑和恐惧,那就是他人生的“麦城”;这一败,已让他的名誉和身价全部归零了。
他也不想再站起来了,因为他已经迷失在他不是他,自己不认识自己的迷失里。就在收回目光准备起跳的瞬间,他的眼角撇见了玻璃的反光,仔细看去,他被气笑了:那是送他从省城监狱来这儿的出租车,就停在右岸桥头的小山坡处,似乎还能看见司机,正半蹲着望向这里,袅袅烟雾悠闲的升起……
看人死很好玩儿吗?好吧,老子就晚点死,看谁耗得过谁;作首诗吧,还真就是“绝句”了:
古往今来话重生
翠岬清溪拂尘灯
一笑天大云不托
二叹海阔行无舵
谁是红颜谁高冷
芳艳漫漫寂无声
来来再别杜康兄
饮罢甘苦出从容
……
王道明再看那辆出租车,早跑的没影儿了,他笑着,毫不犹豫的跃起,一猛子扎了下去……
在距离河面越来越近,在急骤扑面的大风,把他的眼镜吹飞之前,他似乎看到有银色的波光披撒而去,悠悠的划出,一道美妙的弧线……
苗老七,年过六旬了,他本就不是一个打渔的,是乌河镇上仅存的,也是久负盛名的乌河造船坊的老板。
苗老七的造船手艺可是祖辈上传下来的,他造的乌河船,可比意大利威尼斯水城,著名的“贡多拉”游船,要漂亮的太多了。全船选料乌蒙山百年以上的优质榉木,自然风干加工成板材后,全卯榫结构组接,原生桐油涂刷、晾晒,原生土漆(北京故宫刷柱子,防虫蛀、防水浸的油漆)饰面,最绝的活儿,就是全船船头、船尾和船帮上,纯银雕花镶嵌的装饰了:那可是集文学、绘画和精湛手工艺为一体的独门绝艺:五爪龙头、七彩凤冠、海崖云纹、佛家朝礼五台、苦海明灯的故事,孝悌鹿母奉亲、卖身葬父的传说,把船身描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浮雕“作品”。那银闪闪的装饰与乌亮亮的漆色,浑然一体,简直就是漂浮在江面上的,一只精美的宝石盒。
苗老七的手艺面临失传了,他的三儿一女中,三个儿子早跑出大山去城市打工了,唯独最小的女儿苗银莲,还留在乌河镇,在镇上开了最大的一家乌河鱼火锅店。
苗老七心念祷告,虔诚的撒出渔网之时,正值王道明从乌河桥上,纵身跃下……
苗老七在乌河上已连续打渔七天了。
乌河鱼非常出名,已经成为这个西南一隅小镇的旅游招牌了。乌河鱼是一种通体银白的鲶鱼,成年鱼嘴的两侧,长有长长的鱼须;游动时,鱼鳞间红色血管喷张外露,犹如披着红色甲胄的白龙。
随着慕名而来的食客越来越多,乌河鱼早就大规模的网箱养殖了。嘿嘿,苗老七一想起他的老幺女苗银莲,就郁闷:你说你个小山妹子,开家火锅店生意兴隆,不愁吃不愁喝的,盖了新房,买了新车,还不够嘛?!还搞啥子扩张经营,要在县城也开连锁店?好嘛,人家发卫生许可执照的领导,吃乌河鱼上瘾,还非野生的不要,上嘴就能品出,是不是吃饲料长大的。个老子的,那野生的乌河鱼那么好整啊。这乌河鱼天性本就凶猛狡诈,加之乌河河道滩险多变,暗流汹涌,漩涡湍急,礁石丛生,早把这乌河鱼锻炼成仙了,神出鬼没、飘忽不定。
不过,苗老七这七天的功夫也没白搭,他早就盯上了一群,他把它们叫做“鬼妹脸儿”的乌河鱼群,那领头的,是一条长约一米半开外,沉静时通体呈锦色条幔,游动时又犹如飞驰银剑的大家伙,两条鱼须极其修长,划水时,居然能吹出拳头大的气泡来……
苗老七已摸清了“鬼妹脸儿”的习性路径,正午日头直射乌河桥时,“鬼妹脸儿”们一定会准时,聚集在乌河桥的正下方,那最凶险的大漩涡流里,仿佛是个仪式。
苗老七屏住呼吸,身体微弓,双脚蹬紧船身,心中暗数一二三,拧腰抬臂,发力收网……
有了,沉甸甸的……就在狂喜的热浪,从心口喷张到脑门的瞬间,噗通一声巨响,伴随着巨大的水浪掀起,一股扑面而来的冲击波,打脱了苗老七手里的渔网,也把他连人带船,一起掀翻……
王
喜欢第三眼技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