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戊辰年(公元188年)中平五年。我27岁了。这个年龄段我想大多数人是经历过的,而且是想做一些事情证明自己的,虽然也有时会犯一些错误,但很快会醒悟过来。
《礼记·中庸》中曾写到“明则动,动则变”当朝郑玄给出的注解是:“动,动人心也;变,改恶为善也。”说得相当到位。改恶向善,就是指不再做恶,重新做好人。我非常欣赏这句话。心无恶行亦正。有些理念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是要坚持的。
离我很远的京城依然演绎着非常的故事。
春季正月里朝廷依旧大赦天下。我不知道每年到底有多少人犯罪,以至于每年朝廷都要大赦。二月出现了诡异的星象,史书说有异星出现于紫微星旁。咱也不太懂,只是黄巾军残部郭太等人在河西白波谷起兵,进攻太原郡、河东郡。这个真正的战乱又要开始了,接着三月,匈奴屠各部落进攻并州,杀死了刺史张懿。四月,汝南郡葛陂黄巾军又起义了,攻打郡县。大家记住,很多年后我也会到汝南这个地方,只是现在有些乱。
江夏人刘焉看到汉朝王室多难,就发挥聪明才智,积极地给灵帝出主意,当然这个也是他所担任的职位(太常)分内的事情,他向灵帝建议:“现在全国都有叛乱发生,主要是刺史权力小没威信,又在全国没有皇帝的心腹,所以引起百姓叛离朝廷。应该设立州牧,选用有清廉名声皇帝信得过的重臣担任。”灵帝思考几天,准备有保留地接受太常刘焉的建议,将部份刺史改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担任,让他们拥有地方军政大权,加强中央控制地方政权的实力,有效进剿黄巾余部。
那么这个建议怎么样呢?在当时看来算是还不错,因为事实摆在那,前人也有人用过这个办法,就是在王莽称帝时期,州刺史改称州牧。王莽将十三州改为九州,下诏“州从《禹贡》为九”。这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豫州、荆州、雍州、梁州。刺史的地位是世袭的,“世其官”,恐怕这个改革才是其中的要害。当时反王莽武装斗争在地方上峰起云涌。为了增强地方实力,以便于镇压武装暴动,王莽不仅给予州牧统军作战的权力,而且给州牧加将军称号。州牧有权率军进攻少数民族,有权率军镇压国内的武装暴动。那时候是不得已而为之。现在灵帝下放权力,选用列卿、尚书为州牧,各自以本来的官秩出任。种下了让地方拥兵自重,群雄互相攻击,逐鹿中原,使自己的皇帝儿子在军阀手中当成了谋取利益的招牌。
在这个改制中谁是受益者呢?就是以后隆重登场的皇族里的刘氏三牧:刘焉,刘虞,刘表,刘焉在这个改制中是提议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连他的表弟太仆黄琬都做了豫州牧,刘虞是三个州牧中做得最到位的,也是下场最悲惨的一个,刘表是三个州牧中做得最如意的一个州牧。这些州牧本人或者后代都和我在未来的岁月里产生过或多或少的交集,因为我也是汉室宗亲啊。
在这个任命州牧任命中也是需要一番运作的,既看工作经历,也看忠诚度,更要看灵帝对人选的认可。刘虞以前做过幽州刺史,政绩还不错,派他到幽州能很快开展工作,朝廷因此选他做幽州牧。刘表在邹靖之后做过北军中侯,算是朝廷嫡系,在后来被董卓推荐做的荆州牧,这个是个特例。作为提议的首倡者,刘焉心里十分想担任交趾牧,这时侍中、广汉人董扶私下里向刘焉提建议:“京城洛阳看着要发生大乱,根据天象,益州那个地方将来会出现新的皇帝,这个,你懂的。”刘焉听从了董扶的观点,改变主意,向灵帝请求去益州。正好益州刺史郤俭横征暴敛,侵扰百姓,有关他的****和不受拥戴的民谣广泛流传;北边邻近的凉州地方官耿鄙、并州地方官张懿都被盗贼杀死,刘焉的建议迫于形势得到了灵帝的允许,侍中董扶和太仓令赵韪趁机都辞去官职,跟随刘焉回到益州老家创业去了。这个建议也给我将来很多年后进入蜀中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凡事有因就有果。
恰在这时益州人马相、赵祗等在绵竹起兵,打着“黄巾军”的旗号,杀死刺郤俭,进攻巴郡、犍为,不到1个月,攻破三个郡,聚集了好几万人,马相自称天子。看来的皇帝琮是有很多人想做的。益州从事贾龙等率领官吏及百姓讨伐马相并打败了他们,马相等逃跑,益州界内安宁。贾龙就派官兵去迎接朝廷派出新任州牧刘焉。刘焉把州府迁移到绵竹,招抚离散叛乱的百姓,为政宽容,施行恩德用来收买人心。很快坐稳了益州牧的位子。
夏季四月,太尉曹嵩也是没几个月就被免职。鉴于当前****的局势,这个官真的不好当呀。五月,灵帝任命永乐少府南阳樊陵为太尉,关于这个樊陵还是要说一说的,樊陵是著名隐士樊英的孙子。当年顺帝征召樊英入朝,樊英不肯屈服与汉顺帝在殿上当年争执。顺帝发怒对樊英说:“我决定着你的生死,执掌着你为官的显贵和为民的贫贱,裁量着你生活的衣食财富,你凭什么轻慢我的命令?”樊英说:“做臣民的接受的是天命,不能选择自己的生死,暴君是人民的公敌,怎么能决定臣民的贵贱?人活着吃饭睡觉都一样过一天,能有什么区别?活着的意义就是做合乎礼义的事情,为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而努力坚持才好。顺帝作为受过磨难的合格皇帝,放下他的
喜欢嗨,我是刘备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