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赵襄子要外出巡视,豫让埋伏在赵襄子所必经的桥下。赵襄子骑马走在桥边时,马忽然惊跳起来,赵襄子说:“这一定又是豫让。”经派人搜捕之后,果然是豫让。因此赵襄子就责备豫让说:“你不是曾经侍奉过范、中行氏吗?知伯灭了范、中行氏,你不但不替范、中行氏报仇,反而屈节忍辱去臣事知伯。如今知伯身死国亡已经很久,你为什么如此替他报仇呢?”豫让回答说:“当我侍奉范、中行氏时,他们只把我当作普通的人看待,所以我也就用普通人的态度报答他们;而知伯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也就用国士的态度报答知伯。”于是赵襄子用怜惜的口吻感叹说:“唉!豫让啊,由于你为知伯报仇,已经使你成为忠臣义士了。而寡人对待你,也算是仁至义尽。你自己想一想吧,寡人不能再释放你了!”于是赵襄子就下令卫士把豫让包围起来。
这时豫让又对赵襄子说:“据臣所知,一个贤臣不阻挡人家的忠义之行,一个忠臣为了完成志节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君王以前已经宽恕过我一次,天下没有不为这件事赞扬君王的。今天我到这里行刺,按理您应在这里将我处死。不过我想得到君王的王袍,准许我在这里刺它几下,我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不知君王能否成全我的愿望?”赵襄子为了成全豫让的志节,就当场脱下自己的王袍由侍臣交给豫让。豫让接过王袍以后拔出佩剑,奋而起身,然后用剑刺王袍仰天长叹:“啊!天哪!我豫让总算为知伯报了仇!”豫让说完话就自杀而死。赵国的忠义之士听说以后,都落泪惋惜不已。
听完全这个故事之后,我们大概会明白曹操祭文中所引用的“士为知己者死”的含义了吧。
再说一下桥玄举荐的蔡邕,后世喜爱文学的人大都会知道这个人的名字及其在文学书法方面的一些造诣。我要说的主要在社会关系治理和当时针对时政所提出的举措对当世的影响这个层面来和大家回忆一下这个人物:
蔡邕对长辈非常孝顺,他的母亲(袁氏,东汉司徒袁滂之妹)曾经卧病三年,蔡邕不论盛夏严冬、气候变化,都没有解过衣带,七十天没有睡过觉。母亲去世后,就在墓旁盖一间房子住下守着,一动一静,都遵守礼制。一只兔子很驯顺地在他的住宅旁边跳跃,又有木生连理枝,远近的人都觉得奇怪,前来观看的人很多。他与叔父、叔伯兄弟同居,三代没有分家,乡里的人都称赞他品行好。这样一个高官的外孙显然在当时算得上是一个道德楷模。蔡邕少年时博学多闻,师从太傅胡广。喜欢文学、数术、天文,还擅长音乐。汉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权不法,听说蔡邕的琴鼓得好,有人告诉桓帝,命令陈留太守督促他启程。蔡邕不得已,走到偃师,假称生病,返回家中。蔡邕在家里无所事事,品玩古董,不与时人来往。受东方朔《客难》及扬雄、班固、崔骃设疑自通的启发,于是汲取百家之言,肯定其中正确的而纠正不对的,创作了《释诲》来警惕和自勉。这个设疑自通是不是和后世“设疑自探”这个课堂教学第一环节相似?设疑自探是指在课堂的开始阶段,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yù_wàng,在此基础上围绕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共同归纳梳理问题,从而形成需要解决的“主干”问题(即自学提纲),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其它方式独立自学探究问题,并尝试解答问题。
在当时那样的年代,像这样洁身自好并且努力学习的官后代确实不多,这也是中华文化为什么历经那么多次的战争磨难,甚至毁灭边缘,终将还能延续其生命力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教育的功能。
很多年后,后世一个外国的作家雨果说了一句名言:多办一所学校,就可少建一座监狱。可见这个观点是大家所赞同的。
公元170年(建宁三年),蔡邕被司徒桥玄征召为掾属,受到桥玄的厚待。大家可要看到这个是后世史书上说的,受到桥玄的厚待,这个厚待可不是一般人所能受的,我看桥玄在当世推荐的人才,史书上说受到厚待的只有蔡邕一人。出任河平县长,又被召拜为郎中,在东观校书,升任议郎。当初,朝廷认为州郡会相互勾结结伙营私,于是下令互为婚姻的家庭和两州人士,不得互相担任监察官吏。后来又有三互法,规定互为婚姻家庭和两州人士不得交互为官,禁忌更加严密。选用官吏,非常不容易。天
喜欢嗨,我是刘备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