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辛亥年(公元171年),中国东汉灵帝建宁四年。我十岁。
十岁的年龄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就像后世的小孩一样,十岁时会犯很多错误:如拿着弹弓打坏邻居的琉璃门窗,踢足球踢坏教室的玻璃,开始编一些自认为说得过去的谎言,开始尝试着揣摩大人的心思,开始在说话时有意识地有所保留,开始做一些让父母生气而又无可奈何地事情。在这一点上我的老对头曹操做得简直能称为老道,后人著作《三国志》上讲:曹操少年时,喜欢放荡游侠的生活,他的叔父几次到他父亲面前告他的状。大意是严加管教,要不将来会惹事生非。曹操知道后很担忧,心里盘算着怎么应对。有一次见到叔父时,曹操假装嘴歪上眼斜,倒在地上。叔父问他怎么回事,曹操说:“我中风了。”叔父赶紧跑去告诉他父亲,他父亲来了跟前时,曹操便不假装中风,站立如常。他父亲问:“你叔父说你中风了,怎么回事?”曹操说:“我没有中风啊,可能因为叔父不待见我,才说我坏话的。”曹嵩怀疑是这样,以后叔父再在曹嵩面前说曹操的任何表现,曹嵩都不再听信,曹操就更加自行其是了。这样的举动超出我们这个年龄人的智商。堪称狡黠。以至于后世说东汉三国史上有史上最能装的天才:曹操装疯,司马懿装病,我装哭,刘禅装傻。我一家两个人上榜。后世也不知道是基于怎么样总结。弄出史上这么一个最能装天才汇总来,让人哭笑不得。
有句话出自《战国策·齐策三》《周易·系辞上》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西汉末刘向编定。大致是比喻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开。
这个词语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社会,而且是社会形态的经典概括。
典故是:战国时期,齐国出了位著名的学者名叫淳于髡,被任命齐国大夫。这个人博学多才,能言善辩。跟人打交道别人对他印象很深刻,属于自来熟的一类人,他常常利用寓言故事、民间传说、山野轶闻来劝谏齐王,而不是通过讲大道理来说服,却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搁后世这个是典型的学者型官员,而且属于是上过山,下过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双料官员。
齐宣王有攻打魏国的打算,于是积极调动军队,征集粮草补充兵源,使得国库空虚,民间穷困,有的百姓开始逃亡。淳于髡对此十分忧虑,想劝劝齐宣王。齐宣王爱听故事,淳于髡就投其所好,说:“臣最近听到一个故事,想讲给大王听”,齐宣王说“好啊,寡人好久没听先生讲故事了。”淳于髡说:“有一条叫韩子卢的黑狗,普天下跑得最快;有一只叫东郭逡的兔子,是四海内最狡猾;有一天,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绕着山跑了三圈,又翻山顶来回追了五趟,兔子和狗跑得精疲力尽,双双累死在山腰。农夫看见了,没花一点力气,就独自得到了这个便宜。”齐宣王听出淳于髡语中有话,就笑着说:“先生想教我什么呢?”淳于髡说:“现在齐、魏两国双方军事对峙,两国的百姓深受其害,恐怕秦、楚等强国正在后面等着,像老农一样准备捡便宜呢。”齐宣公听了,认为很有道理,就下令停止进攻魏国。
齐宣王招贤纳士,让淳于髡举荐人才。淳于髡一天内向齐宣王推荐了七位贤能。宣王很惊讶,问淳于髡:“寡人听说,人才是很难得的,如果一千年之内能找到一位贤人,那贤人就好像多得像肩并肩站着一样;如果一百年能出现一个圣人,那圣人就像脚跟挨着脚跟来到一样。你一天之内推荐7个贤士,那贤士是不是太多了?”淳于髡回答说:“不能这样说。要知道,同类的鸟儿总聚在一起飞翔,同类的野兽总是聚在一起行动。人们要寻找柴胡、桔梗这类药材,如果到水泽洼地去找,恐怕永远也找不到;要是到梁文山的背面去找,那就可以成车地找到,这是因为天下同类的事物,总是要相聚在一起的。我淳于髡大概也算个贤士,所以让我举荐贤士,就如同在黄河里取水,在燧石中取火一样容易、我还要给您再推荐一些贤士,何止这七个!”
这个故事给我的启发也是深远的,给予我后来的用人之道上不少的益处。同时身边也聚集了一些兴复汉室为已任的贤能志士。
听大人们说: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影响极大的事情,司徒桥玄(110年—184年)免职了。
三月,司徒桥玄自称有病,打报告辞去官职。这也算是当时引咎辞职的最高级别的官员了,桥玄的辞职赢得了不少人的称赞,作为官场上的人物,他有功劳,有过失,但总的来讲还是个比较有口碑的高官。
桥玄在当时是个人物,有几件事情做得让人称赞,他不畏权贵,乔玄年轻时担任县里的功曹。当时的豫州刺史周景带领官属巡察到梁国,乔玄前往拜见周景,列数陈相羊昌的罪恶,请求周景任命自己为陈国从事,彻查羊昌的罪行。周景认为他意气豪迈,同意并派他去了。乔玄上任以后,收捕了羊昌的食客,详细地核查他的罪行。但羊昌一直被大将军梁冀优待。梁冀为了羊昌派快马传文书救他。周景按照梁冀的意思召回乔玄,乔玄只交还文书而自己不出发(回去汇报),核查羊昌的罪名更加急切。羊昌最后被囚车押解进京,乔玄因此而出名,大有一种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气概。刚正不阿乔玄后来被举荐为孝廉,后任官,对上
喜欢嗨,我是刘备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