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为了速战速决,多次催促廉颇出战,廉颇都不出战,并多次上奏:“反攻时机未到。大王再等等!”。
战报传到咸阳,丞相范雎看出廉颇的用意:“拖、耗、等到秦军锐气耗尽,反戈一击,秦军必败!”于是范雎献出了反间计,秦王听了很高兴,立即命令实施。
秦国奸细到赵国都城邯郸散播谣言,说廉颇年纪大了,胆子小了,很快就要投降了,秦军不怕廉颇,但是怕精通兵法,兵书倒背如流的赵括。
事实证明:秦军最怕的不是赵括,而是久经战阵的廉颇。廉颇的可怕之处不在于他能否先发制人,而在于他能在逆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什么时候该做猛虎,什么时候该做缩头乌龟。表面上,廉颇坚守不出,“惧敌”、“畏缩不前”,实际上是用堡垒战术消耗秦军,消磨秦军的锐气。秦军虽然借着连胜的锐气一鼓作气攻克赵军的几个堡垒,自己也是伤亡惨重,损失甚至比赵军还多很多。面对廉颇这样的对手,即使白起来了也无计可施。廉颇并非不想反攻,而是反攻的时机没有成熟,等多耗几个月,秦军锐气耗尽,赵军反戈一击,必定能大获全胜。——三十多年后,秦国大将王翦,就是用这个办法打败了楚将项燕,灭了楚国。但是王翦的君主是秦始皇,他可以等一年甚至更长时间让王翦完成自己的战略。廉颇的君主是赵孝成王,他等了三个月就不耐烦了。
赵孝成王忍无可忍了,认为廉颇居然敢抗命,实在不能再用了!必须找人替换他!这时,秦国奸细散布的谣言传到赵王这里了,“秦军最怕赵括!”赵王不由得兴奋起来。赵括的父亲赵奢曾经大败秦军,让秦军闻风丧胆,赵括自幼熟读兵法,倒背如流,名气很大,虎父无犬子,让赵括去,肯定能胜利!
平原君赵胜是丞相,史书没有记录他是否同意用赵括,但是可以推定:他也是支持(至少是不反对)用赵括的。
反对起用赵括的有三个人:第一就是赵括的父亲赵奢,知子莫若父,赵奢对儿子看得很准:“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意思是:打仗是关乎千万人生死的大事,而赵括却把打仗看得很容易,自以为天下无敌,如果让他做大将,打败赵军的必定是赵括无疑!——可惜赵奢已死。
老臣蔺相如也看出:赵括虽然熟读兵书,但是不知道零活运用。——赵王坚决不听,你是廉颇同党!
赵括的母亲牢记丈夫的话,而且她还看到:赵奢得到赏赐,都分给部下,和部下亲如兄弟父子,因此打仗时部下个个拼命。赵括得了赏赐,全部留给自己,自己高高在上,看不起部下,这绝对不是良将的形象。——赵王还是不听。
赵括代替了廉颇,统率大军四十万有余(赵王应该又增兵了)。他自以为天下无敌,下决心狠狠教训秦军,下令出战!他不知道,秦国已经派出了最厉害的大将白起,秘密接替了王龁。
——这时的赵括犯了轻敌的大忌!
赵军离开坚固的堡垒,向秦军进攻,秦军诈败,赵括大喜,立即命令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堡垒前。这时,白起派出的奇兵二万五千人切断了赵括和大本营的联系,另一支五千骑兵切断了赵军的粮道。然后用轻兵(轻车兵,全部由战车组成的军阵)反复冲杀赵军。
深陷险境的赵括没有下令立即突围,反而下令坚壁固守,他认为秦军肯定会急于吃掉他,会拼命强攻。
——赵括对敌情判断严重失误了!
白起可不是傻子,他下令用堡垒对堡垒,把赵括死死困住,断绝赵军的粮食供应,等赵军断粮,饿死他们。这时,秦王得到秦军包围赵括的消息,立即下令全民动员,每人赐爵位一级,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出征。秦军援兵到达,包围了赵军的大本营,四十多万赵军全部陷入秦军包围之中。秦军总兵力估计有五十万到六十万。
赵王得知赵括被围,想发兵增援,已经没有精锐可以调动,将一些散兵组织起来去增援,根本无法突破秦军包围圈。向齐国借粮,齐国不给。
《史记·田完世家》王建立六年,秦攻赵,齐楚救之。……赵无食,请粟於齐,齐不听。……齐王弗听。秦破赵於长平四十馀万,遂围邯郸。
一直拖到九月,赵括所部断粮四十六天,开始出现人吃人了。
赵括下令突围,秦军的堡垒坚固,赵军反复冲杀多次,无法突破,赵括最后亲自上阵,身先士卒,结果被乱箭射死。全军群龙无首,没有粮食吃,只好集体投降。
白起看到几十万俘虏,心想“这么多俘虏如何处理,每天要吃多少粮食?粮食不够吃,岂不是要发生兵变,如何镇压得住?”于是白起下令,把俘虏全部杀死,以绝后患!
大屠杀开始了,赵国俘虏除了弱小者二百四十人被放回,全部被杀,埋入一个个大坑,整个战役,共杀死赵军四十五万人。
但是在战略上,赵括的战法消耗掉了秦国的大部分兵力。这样,在未来的邯郸之战中,秦国也是只好灰溜溜的退兵而去。
战后,白起见秦昭王,论赵括。白起说,我以五十万之众围赵括二十万之军,伤亡过半,才全歼此军,是我用兵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腹中无食,以人充饥而斗志不懈,这是赵括的本领。长平之战,秦军精锐损失过半,优秀将领死伤无数,实际是秦军未胜
喜欢回到古代做才子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