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刘协他们经过风餐露宿来到了洛阳的时候,发现经过董卓破坏的洛阳已经成为一座废墟,历经十二代皇帝的都城残破不堪,刘协他们来到洛阳之后,受到人民的接济,虽然不至于饿死,但是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刘协的境况被曹操得知,曹操知道此时他已经占据了许昌,但实力还真的赶不上已经拥有青幽兖并四周的袁绍,所以曹操最终将刘协从洛阳迎接到了自己的根据地许昌。
当时的形势特别像东周前期的春秋时代,众位东汉诸侯虽然都不敢擅自称王称帝,但是他们所占据的城池已经很像独立的小国家了,这个时候不在于谁称王称帝,而在于谁能够得到那位“神像”一样的人。
首先中原地区的两大阵营是袁绍和曹操,而江东地区因为孙坚的死亡,所以孙策实际掌握了江东地区的用人大权。
刘表占据着荆州,刘璋占领着益州,韩遂、马腾占据着凉州,公孙度占据着辽东。曹操第一个占据了洛阳,也就真正打起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旗帜。
当然在这里我要给大家解释一下,我们俗称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后人所加,我们这里只讲一个真正的汉末三国,不讲什么小说演义之类的东西。
这本书的依据是陈寿所编的《三国志》,不是什么《三国演义》。
当曹操打起旗帜的时候,他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势力,虽然不能说有绝对的把握将袁绍打败,但是对付那个没有地盘的刘玄德那是绰绰有余的。
当然,如果是大学生来回答,就不能用这么浅显的话语来回答,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曹操会把刘协带到许昌。
首先是军事原因:
1.汉都洛阳被董太师一把火烧了,长安地区离羌族太近,容易被洗劫;
2.曹操的夙愿是拿下荆州和扬州,而许昌在战略上是属于战斗中的最前沿,为了提高士气,曹孟德才真正的将自己的根据地安在那里面;
3.同样是出于对荆州和扬州的“关切”程度,孙策已经将都城从吴郡转移到了建业(也就是江苏南京),曹操也就只有把许昌定为都城这一条路了;
4.鉴于迁都前的形势,曹操的北方有袁绍,南方有刘表和孙策两股势力,东边有吕布和刘备,西边更加厉害,李傕、郭汜和马腾、韩遂四将,当时唯一安全的地方就只有距离大本营陈留最近的许(许昌的称谓)。
政治方面许昌是曹操的根据地,如果选那里,就应了“曹家属土,则兴木,而许昌正好是木之所都”这句阴阳五行家之言。之所以迁到那儿,完全是让皇帝离自己近一点,方便控制一下皇帝。因为中国不同于日本,日本皇帝没权利惯了,就算给他们权力,他们也不会用(详见明治天皇和他以后的三位天皇)。
经济方面更加好说。战争连连,百姓饱受饥寒之苦,生活所谓水火不容,袁绍那家伙又不会顾及人民的死活,农民也不会归附于他。许昌这个地方农业比较完善,商业发展繁荣,正是曹操认为的好地方。
人心方面:曹操此时根本构不成和袁绍较量的一股强兵,也就是说他不可能称霸一方。更何况曹操还有更大的抱负,他深刻的知道“得民心者的天下”,而且他根本不可能在一个别人虎视眈眈的地方建都。与此恰恰相反的是许昌有利于自己发展经济,增加自己的兵力。
就这样,曹操将小皇帝迎接到了许都,开始了他长达二十五年的“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历史。
虽然曹操将刘协迎回了许昌,但是在淮南的一个军阀不同意了,这个军阀便是袁术。其实他早有不臣之心,而不臣之心的开始,便是在討董联盟时期。
当时,袁绍想立刘虞为帝,但是袁术观察到汉朝衰微,心里早有异志,不愿意拥立成年的汉朝皇帝,所以假托公理道义不赞同袁绍的提议,兄弟两个人彻底的翻脸了。
当时孙坚征讨董卓没有返回,袁绍以周昕为豫州刺史,想夺取孙坚的地盘,袁术引兵击退周昕。此后袁术转而与公孙瓒以及陶谦结盟,共同对付袁绍。但是袁绍怒骂他人宁可追随自己的“家奴”(指的是自己的异母兄长袁绍)也不追随自己,还写信给公孙瓒说袁绍不是袁氏子孙。袁绍于是联合刘表,向南北钳制袁术,袁术乃召回孙坚攻打刘表刘景升,不久之后却得到了孙坚被暗杀的消息。
为了消灭袁绍的盟友曹操,袁术联同朝廷任命的兖州刺史史金尚挥军进攻兖州,袁术在封丘屯驻军队,之后又有黑山贼的余部以及匈奴于扶罗等助战,与曹操战于匡亭,但是大败。袁术退而保守雍丘,南回寿春,守将陈瑀不让其入城,袁术立刻退守阴陵,集合军队攻击陈瑀,陈瑀逃回下邳。袁术又率领余部前往九江郡,杀死了扬州刺史陈温自领扬州牧,又兼任徐州伯,封部将张勋、桥蕤为大将军。
李傕等攻入长安后,想结交袁术,于是授予他左将军、假节,进封阳翟侯,并派遣太傅马日磾到各地给受封的将军侯爵举行拜授仪式,袁术抢了马日磾所携带的军中符节,然后把他关押起来不再放他回去。
194年(兴平元年),袁术攻打徐州,与刘备相持于盱眙。淮阴。后来吕布趁机夺取了徐州,袁术于是打败了刘备,占领了徐州广陵等地。并以吴景为广陵太守。
公元195年(兴平二年)春正月,曹操军临武平,袁术所置陈相袁嗣降。曹操一次外出时遇到袁术
喜欢汉末曹魏真英雄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