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跟以往阶段的最大区别在于,毕业没有所谓的考试,而是做一篇毕业设计。这是一种教育文化体现,它能综合考察学生在大学期间是否学有所成,是否具备了搞科研的能力和精神,是否能独立作出哪怕一点成果。
当然毕设是很神圣的课题,需要每位毕业生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从头到尾要经过拟选题目,面见导师,题目分析,查阅文献,开题答辩,数据采集,中期答辩,程序编写,论文撰写,末期答辩等诸多环节。
因为每个学生的题目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难免有难易之分;而每个学生的知识面和能力也是参差不齐,所以真正能做出一篇具有含金量的毕业设计的同学是占极少数的。这导致高校普遍存在一种风气—本科毕设很水乃众所周知,当导师开始放宽政策,学生便开始复制粘贴,当学生开始用礼貌换取论文水分,导师便开始得过且过。也许我很大逆不道地说出了个禁忌,但我的意图不在于批判,而在于倡导。我想我们很多头脑清醒的学子都会觉得很幸运也很荣幸地能考上一座理想的大学,也希望能学到很多宝贵的知识并学以致用,能真正往专业方向的专家领域迈进,成为对国家有所贡献的科学家。
可是,说真的,本科专业化看似明显却没有本质区别,课程大面积重叠,基础课远比专业课强调得多,要求高的多。所以,当终于等到要做毕设的时候,才顿然发现自己一窍不通,觉得跟自己大学四年学到的知识,八字打不上一撇,选研究课题变成了选温和善良的导师,变成了选读得懂的题目,变成了抢要求最少的纯论文。我确信有真才实学的一类人在,但我只代表大多数人吧,我反正是无可奈何的,我也总得毕业吧,不得不狗急跳墙。
其实怎么说呢,我们读了四年大学,学分都修够了,循规蹈矩,学校其实没有必弄个毕设来卡我们顺利毕业,既然这不是初衷,何必要搞成这种表层形式,为何不切切实实的换一种模式?我大胆地建议,在大二暑假便开始进行题目预选,要求学生用大三大四两年来完成一篇优质的原创论文,题目要切合实际,能充分利用所授课程知识展开延伸,研究,创新。因为大一大二完全有时间把基础课修完,那是学生基础知识最扎实的时候,也是大家对大学神秘的科研领域最充满好奇和向往的时候,基础和激情加上实践探索,哪些所谓的水分是否会得到很好的节制,是否能让学生更加珍惜大学学习的时光,是否能让学生在大学自己作出的成果而感到无比的自豪?毕设不是做给谁看的,不是为了发表,不是为了存档,不是为了形式,应该是对自己大学时光的一个交代,想想时光流逝了,人生是否沉淀了?这才是我心中觉得毕设其神圣的所在。
换个轻松的环节,说说我毕设的成长故事吧!某天,几百个题目瞬间出现在学院400多人的电脑屏幕上,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不过有一点大家都懂的,就是保研的优先选自己导师的课题,考研的首选想投入门下的导师课题,就业同学就看哪个老师熟悉、和善外加水!当然我对老师没有恶意哈,理解下我用词不得体。
而我呢,恰好就是典型的第三类人,我鼠标一滑,对直就找到了带我做过学院创新基金项目的导师,选了个看似简单易懂的题目果断电话联系之,等到去办公室定题的时候才发现,该老师果然人气很高,我钻进人群,说我订了位子的(搞得好像去餐馆吃饭)。恰好,他看我那么激情也热情相待,哦啦哦的点头,说我晓得你,我给你留着的。后来才知道,他认错了人,我情何以堪,但生米已做成熟饭,我只能报以无比感谢。后来好几次我去找他,都提起这件事,但笑笑也就过了,谁叫我总那么礼貌客气。然后吧,我精挑细选几篇相关文献,提取了其中极为精华的部分加以文字功底的编辑,几个结构框图一放,还有点像模像样。
初期答辩和中期答辩,我都是紧张地准备,认真地做,还提前试着演讲,不过吧到现场我就萎了,毕竟都不是自己的东西,没有底气,但保持着谦虚,诚恳,好学的态度,还是在3位答辩导师的指指点点下顺利通过了。
末期答辩确实还是把我好好折腾了一番,吃到了些苦头。首选是论文撰写,几十个复杂的公式都得亲手用编辑器打一次;再是论文排版,让我整了几个通宵,包括要处理字体、段落、页眉、页码等等;最后打印交稿,来回跑了3趟,每次都有几个未知的低级错误,不改又太明显。主要是那段期间打印论文的同学太多,每次排队的时间长得不行,天气又热,我又赶着去学车,但又不想拖着,便坚持一气搞完。在此友情提示下吧:写论文一定要注重层次,改论文一定要仔细全面,打论文一定要提早抢号,不然你的时间、金钱、精力,体力都必然得到很大的消耗。末期答辩,唯一的亮点就是我论文某段落在“后续性研究”的续字后面回车,答辩老师便问我,何为性研究,惹爆全场,他们开心就好,就不会太为难我了,最后呢蒙对了几个专业问题,也算侥幸吧!但是,我非常地惭愧,我很不赞成我这种行为态度,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上大学的机会,我会说,我一定努力钻研,发表论文到i,为母校争光!我就这么一说,大家也就这么一听吧,不过,还是真切地希望学弟学妹们好好学习,别浪费大学这么美
喜欢估计没人看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