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鸿章绞尽脑汁筹集借洋债忙得不可开交时,湖北的张之洞也是急得焦头烂额;因为他的毕生心血——汉阳铁厂正经历着生死存亡之秋。
汉阳铁厂是朝廷下旨张之洞督办的钢铁企业,即使在经济蓬勃发展和公司管理制度相当成熟的今天,全世界的国有企业能够发展好的都可谓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更不用当时清朝只是邯郸学步从西方学到点皮毛依葫芦画瓢而官办的汉阳铁厂。
就像中学教科书写的那样,厂长是正五品的朝廷命官坐着轿子大摇大摆的来“上班”;工人“上班”如果迟到,可不是训斥几句然后说句“下次不敢了”或者扣工资这么轻松,而是直接拉出去打屁股,还不准去医务室,打完继续干。完全是衙门式的管理制度。
在汉阳铁厂的选址上也是非常奇葩的,张香帅力排众议把汉阳铁厂厂址选择在武昌城外的龟山下,这么做的原因仅仅是为了让全武昌人民能够得见烟囱冒烟,从而满足张之洞内心的虚荣心。
然而这一切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张之洞却没意识到这个代价汉阳铁厂和他自己都根本无法承受。
错误的选址导致了煤炭和铁矿石都要长途运来,费用昂贵,成本大大提高。不仅仅如此,张之洞以中国地大物博之理由,拒绝预先化验铁矿石,导致购置的高炉无法排除铁矿石中的磷质,这样不合格的铁矿炼出来的铁极易折裂。虽然当时中国正在动工的有好几条铁路,但没有一家敢要汉阳铁厂制造的铁轨。
东西卖不出去的结果就是亏本,亏本到一定程度就会破产。
汉阳铁厂发生的这一切,远在千里之外的李鸿章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最近报纸持续不断的报道着汉阳铁厂几个月的愈演愈烈经营情况,经过这几个月的观察,李鸿章觉得是时候反击了!
他立刻叫来了盛宣怀来实行他釜底抽薪的计划。
“来而不往非礼也,张之洞上次弹劾我的海防捐,这次我就请朝廷把汉阳铁厂官办改为商办,让朝廷断了他的银子。”李鸿章说道:
所谓的的官办大致于现在的国有企业,从厂长到员工的工资福利都是国家买单,那么这造成的结果就是没人关心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否能够盈利最大化;反正我们都是吃皇粮的,铁厂发展的好不好,东西卖不卖的出去我的那份工资都照拿。
说白了除了他的创始人张之洞一直只能在精神上支持铁厂,其他管理层官员都是抱着一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漠不关心的态度。底层的工人更不用说了;经常被打得皮开肉绽还得干活。而且即使干得再多,每个月就那么一点低得可怜的薪水,上面的老爷们还经常拖欠不发。他们都巴不得这个厂子早点完蛋,然后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谁还会有心思来考虑厂子的发展前景如何。
虽然张之洞这个晚清鸿儒对四书五经的精通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可是对企业发展与管理这些方面却基本上是个白痴。但毕竟汉阳铁厂亲手创建的,这是他名留青史的政绩之一,也是他成为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资本。如果铁厂完蛋了,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老脸吗?
而商办却是大不相同的;老百姓都知道,杀头的买卖有人做,赔本的买卖没人做。追求利润是商人的天性,只有拥有这种原始的动力,一家企业才具有发展的起来的基本条件。
不过盛宣怀还是有些担心,说道:“朝廷中恐怕还是有人要保张之洞的铁厂,他们这一批人恐怕不会同意吧。”
“哈哈,杏孙多虑了,谁要是不同意就让谁去填这个无人洞!”李鸿章回应道:
停顿了一下,李鸿章继续说道:“杏孙啊,你赶紧去办两件事;第一,拿着我的手札,准备一些礼物,赶往京师见醇亲王,把官办改为商办的好处说给他听,让他从中斡旋,促成此事。
“对了,如果他要是问起我,你就说我为筹集修园子的资金日夜焦心无暇他顾。”李鸿章又不忘补充道:
“第二,你速从轮船招商局等处筹集资金准备接管汉阳铁厂,你半官半商的身份,管理汉阳铁厂再适合不过啦。”李鸿章继续吩咐道:
“好的,中堂大人,卑职立刻去办。”盛宣怀答道:
“双管齐下,我们要给张香帅一个好看!”李鸿章自信的笑道:
曾经被誉为中国匹兹堡的湖北汉阳铁厂如今已经是濒临破产的边缘,现在张之洞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是指望朝廷能够拨点银子拉自己一把,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要钱的奏折送到京师后,朝廷干脆利落的拒绝了他的请求。原因很简单,如今太后万寿庆典筹备在即,许多地方都是要用钱的,朝廷这边都捉襟肘见,哪还有闲钱来拉你张之洞一把?
铁厂还没经营几年,就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张之洞陷入了从之前的焦虑变成了深深的绝望。
如今天底下还有谁能救救汉阳铁厂啊!
就在这时候“救世主”盛宣怀带着醇亲王的信来到了张之洞的府中。
;
喜欢半世沉浮之甲午悲歌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