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马昭杀死曹髦另立曹奂为帝的时候,三国大势慢慢的向着统一的方向前进了。先来看一看偏安江东的吴国。此刻吴国也开始变得不安静了。253年,由于诸葛恪的独断专行,所以孙峻联合孙亮杀死了诸葛恪,紧接着孙峻专权,不久之后孙峻惊惧而死,孙綝接替孙峻掌权,不久孙綝废除孙亮的皇位,另立孙亮的哥哥孙休为皇帝。
吴国算是真的完了,毕竟权臣当道后,国家的走势大致有两条:第一条是被权臣控制,然后被权臣废除皇位;第二条更加的要命,那就是皇帝侥幸杀死了权臣,但是国家被这么一折腾之后,内伤不止,最终走向覆灭。
孙休被立为皇帝之后,隐忍了几个月,最终将孙綝杀死。虽然杀死了权臣,但是就像我说的那样,内伤已经铸成,国家已经回不到大帝孙权掌权的盛世时代了。孙休知道,这样的吴国已经没有什么转机可讲,所以孙休主要靠自己的力量能拖一天是一天。
再说蜀国,在位的还是那位刘禅,只不过这位国王绝对不是小说里写的那么无能,他是一位比较中肯的皇帝,之所以小说侮辱了他的地位,是因为他的政治上的作为一直都是保持着和平的战略,所以在刘禅的统治时代,蜀国一直和魏国两个国家和平相处,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战斗。
当时魏国、蜀国、吴国所占的比例依次为70、20和10,也就是说魏国国力七倍于蜀国,当然这样就使得魏国有能力打一场必胜的战斗。当时的局势是有利于司马家族和曹氏家族一方的,当然这时候曹氏家族已经没有力量再与司马家族相抗衡。
当时在蜀国宫中,刘禅重新黄皓(当然这里面的原因延长到第六季的时候再行细讲),而姜维的北伐打击受到了挫折,但是姜维的北伐时根据诸葛亮的遗志来安排的,本来诸葛亮的政策已经出现了漏洞,姜维这么一北伐,蜀国的军事力量立刻受到了大大的削弱。
262年的8月,十八万魏军分三路南下:西路有邓艾率领,一共三万多人,出狄道向甘松和沓中直接进攻姜维,因为邓艾多次打败姜维,有着直接的经验;中路军有诸葛绪率领,人数与邓艾所率大军相当,自祁山向武街和阴平桥头切断姜维的后路;东路大军由钟会率领主力大军十余万人,在这十余万人之中,又分为三路大军,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三处进军汉中。
刘禅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连忙派遣身边仅有的战将廖化增援姜维,派张翼和董厥到阳平关防守钟会军队。9月,魏军正式发动全面进攻,刘禅也是被吓破了胆,还没等到援军来临,就下令撤退。钟会看到机会来了,亲自带着部队进攻阳平关,又派李辅进攻乐城的王含、荀恺进攻汉城的蒋斌、刘钦由子午谷前往与主力大军会合。阳平关守将傅佥想要开门迎敌,部将蒋舒主张死守,结果傅佥不听。看到蜀国再无希望,蒋舒投降了魏国,作为主将的傅佥愤而战死。
由于阳平关失守,导致了乐城与汉城不攻自破,东路大军长驱直入威胁到了成都。西路军同时展开攻势,邓艾命令天水太守王颀、陇西太守牵弘、金城太守杨趋分别从东西北三面进攻位于沓中的姜维。姜维听到魏军已经到达汉中的消息,且战且退,并且希望尽快回援剑阁。但是曹魏的中路军已经到达了阴平桥头,后路被切断了。
姜维是诸葛亮的得意弟子,使用诈术的方式也是一等一的。所以他从孔函谷绕到诸葛绪的后方佯攻,诸葛绪也怕自己被反包抄,所以退后了三十里,姜维立刻越过桥头。姜维一直向南撤,途中和廖化、张翼、董厥等人会合,退守剑阁。
姜维的政策是明智的,因为剑阁是易守难攻的地方,当年曹爽就兵败在这儿。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正在中会抵抗姜维的时候,远在西路的邓艾却想出了一条冒险的计策。他建议从阴平由邪径经过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兵必然回救。则钟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兵不回救,则应涪之兵寡······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邓艾挑选了精兵良将,准备与诸葛绪一起经江油避开剑阁,直取成都。但是诸葛绪是个死脑筋,正巧钟会野心勃勃的想扩大权力,所以诸葛绪被征还治罪。邓艾身先士卒,用毡毯裹着自己的身体从险要之处率先滑了下去,将士们受到鼓舞也跟着攀岩而下。蜀国江油守将马邈投降,邓艾攻下涪城。
邓艾率军前来的消息早已被成都方面知晓,他们派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抗拒敌军,可能是官二代的思想太浓厚,所以导致诸葛瞻对于尚书郎黄崇的劝告不为所动,邓艾就趁着这样的好时机将诸葛大军的前锋击破,诸葛瞻退守绵竹。
邓艾来到绵竹城下交战,诸葛瞻才意识到自己战略上已经犯下了大错,他临死前叹道:“吾等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约姜维,进军而不回援江油,这是我的三大罪过,有何面目再回去见陛下!”最后两军交战的结果是诸葛瞻、诸葛尚、黄崇、张遵、李球全部战死沙场,尤其是诸葛尚和张遵两个人,一个是诸葛亮的孙子,一个是张飞的孙子,但是都是被邓艾杀死了。
当时的蜀汉内部王朝中,军事力量十分的薄弱,属国内不能打的战将全部被邓艾等人所吸引,到了这个时候,朝中尽是些媾和之辈,而且这些人分为了两派,分别是“南中派”和“亲吴派”。
可是此刻谯周却主
喜欢汉末曹魏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