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的政治斗争都是残酷的,哪怕是封建王朝的同室宗亲,也难免会为了帝位之争而斗个你死我活,朱棣的皇位也是如此,经历了洪武年间的种种历练与考核,最终还是获得了朱元璋的信任,被委派到燕地抵抗北元势力,而他自己也是不负众望。老实说,倘若不是朱元璋的长子朱标英年早逝,过早的去阎罗殿报道,那么也许历史上会多一个英勇杀敌,忠心守卫大明疆土的藩王,将不会有永乐大帝的辉煌。然而,一切的假设在真实的历史面前都会显得较弱无力。现实总是喜欢打破人们的精心策划,就如同老天着实的捉弄了一把传奇的帝王朱元璋,在他看来,长子朱标尽管性格懦弱,不同于自己,然而毕竟还是聪慧仁孝,在帝国建立之初,正是需要这样的人才能够稳固江山社稷,然而就在朱元璋为帝国培养好了接班人之际,上天却把仁厚地太子朱标早早的带走,留给了朱元璋无尽的悲凉。照理说,长子死了,理应从其他的儿子里面挑选一个贤能服众的人来继承大统,然而朱元璋的决定却又一次让众人大跌眼镜,不同于以往的继承人挑选,在太子死后直接指定了自己的皇长孙朱允炆继位的策略,这让他的其他儿子都大失所望。然而朱元璋自有他的道理,不是自己的其他儿子们不成器,是因为他觉得不管让那个儿子即王位,总会引起其他的儿子不满,为了大明王朝的安定,还是要找出一个不会有争议的人来继承。相对而言,朱允炆是皇长孙,并且自小聪慧好学,朱元璋对其也是很满意的。然而毕竟人算不如天算,没想到朱元璋仅仅去世几年的功夫,帝国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故,而且变故的制造者竟然是自己的儿子,我想如果朱元璋在天有灵的话,肯定会大骂朱棣是个不肖子孙吧,不过假想归假想,毕竟在现实中朱棣还是成为了胜利者历史从来不是一个慈祥的人,不会因为一个人成为弱者而出手相助,而是会公正的对待每一个人,无论是好人坏人,强者弱者,都会将其是非功过交于后人评说。坐在龙椅之上,让本来就权力yù_wàng强烈的朱棣有了巨大的满足感,然而他也明白,虽然自己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来的,但是自己登上皇位毕竟还是缺少一个正当的理由,于是朱棣不得不向自己的高级谋士姚广孝请教。大师就是大师,一向善于出奇计的姚广孝果然没有辜负朱棣的厚望,为朱棣设计了一个堪称绝妙至极的招数。第二天,当朱棣走上金銮殿,坐在龙椅之上发布了他的第一道命令:太祖遗训,另朱允炆继承大统,然而念及皇帝年幼,恐难担当大任,特明燕王朱棣为辅政王,如若皇帝难当大任,燕王可取而代之,如今皇帝被奸臣迷惑,燕王奉太祖遗训,清君侧,除佞臣,正值成功之际,皇帝却被亲信将领李景隆所害,今燕王代行皇权,判处李景隆死刑,诛九族。殿下的李景隆听后先是一愣,后又惊恐不已,自己作为靖难之中倒戈一击的功臣,怎么会突然之间就成了罪犯了,然而大家都明白正是由于李景隆的无能加上背叛才酿成了孝文帝的惨剧,南京的旧有官员自然是恨之入骨,而燕王的部下也是因为被他抢功怀恨在心,于是姚广孝巧妙的利用了李景隆的尴尬处境,把他定罪一来可以平息众人之怒,二来可以使得燕王能够名正言顺的登上皇位,一举数得,又何乐而不为呢?就这样李景隆稀里糊涂的做了冤鬼,然而朱棣的心结还是没有了却,因为他明白,真正的建文帝还在人世,只要他没有死,就有可能危及到自己帝位的稳固,然而自己已经说了建文帝遇害,那么怎么才能既能够光明正大的搜捕朱允炆,又能掩人耳目呢。这个看似困难的问题自然难不住一流的阴谋家姚广孝同志,他给朱棣的建议是,对外发布建文帝朱允炆遇害的消息,并宣称燕王殿下为了完成太祖遗训,故而接替朱允炆行天子事,同时向民间发布消息,称李景隆为了掩盖杀害建文帝的罪行,故意挑选了一个跟建文帝长相相似的人住在宫中,燕王到来之时,假冒朱允炆的人担心阴谋败露被杀,就逃出宫去,现将其容貌画出,希望各地的百姓看到此人后交于朝廷,必有重赏,有敢窝藏罪犯者,必定诛其九族好个姚广孝,不愧为当时的顶级谋士,这一计策不仅将燕王打造成了一个有功之人的形象,并且将朱允炆的合法身份消除,换而言之,即便朱允炆站在朱棣面前对峙,也将没有人承认他的身份,不仅如此,即便是现在朱棣杀掉朱允炆,也是为了维护大明江山的稳定。处理完这一切以后,朱棣终于暂时松了一口气,对于一个人来讲,尤其是一个具有着浓厚的英雄主义情怀的人,当他达到自己的目的以后便会迫不及待的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功业,朱棣更是如此,从起兵的那一刻起,做皇帝的美梦便一直出现在他的脑海之中,如今梦想成真,如果不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无上权利。又怎么能显示出皇帝的威严。于是朱棣第一件事便是祭告天地祖宗,表明自己已经登上皇位,成为天地在下界的唯一合法代表。当这一仪式完毕以后,他又命人修缮朱元璋的陵墓,以此来表明自己对于太祖皇帝的孝敬。为了安抚人心他又做了以下事情1:释放大批宫女出宫,解决她们的婚姻问题。2原有的官员各司其职,继续担任原来的职位3随从燕王靖难的兵士各有赏赐,以安抚军心,通过这些举措,朱棣迅速安定了京城的军心民心。然而,
喜欢朱允炆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