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基本没有什么高楼,在西门子办公大楼没立起来之前,最高的建筑就是玛丽教堂圣母塔楼。(")
这座90来万人口的城市,处处体现出乡村风格的传统和舒适。
与传闻中高效、严谨、勤奋的一般意义上的德国人不同,巴伐利亚人,更喜欢用美食、热情、音乐、啤酒,来充实着自己的日常生活。
冬日的慕尼黑,到处都堆着厚厚的积雪,午后的阳光,撒满整个城市,犹如在美人白腻肌肤上,蒙上了一层金黄的轻纱。
空旷的平地上,不时有裹着厚实大衣的大人,带着小家伙,在雪地里嬉笑玩闹。尽管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这种温馨、平淡,但却欢乐的场景,慢慢的感染着自己,这让尚文远心情更是愉悦。
“希望某一天,我们也能这样……”这一刻,尚文远脑子里,闪现出那张宜喜宜嗔的清丽脸庞。
路过街边的咖啡馆,橱窗里面的人们,沐浴在冬日的暖阳里,静静的读着手里的书,每个人脸上都充满着宁静,桌上的咖啡冒着丝丝热气,似乎香浓的咖啡味道,溢出到窗外。
书、咖啡、午后阳光、读书的人,很美、很美的画卷。
慢悠悠的走着,不时与迎面而来的人们,微笑点头招呼,这时候,尚文远感觉,语言真的不是很重要。与陌生人的沟通,往往一个微笑就够了。
只有真正踏上德意志的土地,你才会发现,德国真的是一个喜好阅读的国家。
几乎随时随地,都能看到捧着书本,专心致志阅读的人们。
咖啡馆、书店、公园长椅、商场的休息区,都能看到读书人的身影。
大大小小的书店。几乎每条街,都能发现它们的踪影。
这让尚文远有了跟人交流的冲动。
推门进了一间不是太大,但是却很雅致的书店。
见着客人进来,书店的服务人员。只是微笑着道了声-tag(下午好),便由着这位明显来自东方的客人。随便在书店里溜达。
跟中国书店差不多,畅销书总是摆在最醒目的位置。尚文远随意挑了一本英文版的《校园风波》,作者是施万尼茨,看封面介绍。这位施万先生应该是现在德国最出名的畅销书作家。
这本小说写挺好看,很有趣。
不过,到底是二把刀,尚文远读了几页,就发觉读不下去了。
正待合上书本,耳边传来明显带着疑问的声音。
是德语。
循声抬眼看去,居然是位金发蓝眼的德国小美妞。看皮肤和身形,年纪应该不大。
“对不起,我不会德语。”操着生硬的英语,尚文远指了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刚才说什么?”
“哦,你是日本人?”小妞睁着湛蓝的大眼,同样用英语,好奇的问道。
“不是,我是中国人。”本来尚文远想说几句涨气势的话,可特么的这时候一下想不起词来。
“中国人?出版《财经》的那个国家?”
“是的,你读《财经》这本杂志吗?”难道遇上了《财经》的拥趸?尚文远心里欢喜,问道。
“当然,这本杂志非常棒,我学的专业就是国际金融。”
这算给国人涨面子吧?尚文远喜滋滋的跟小美妞套起了瓷,尽管话说得磕磕巴巴的,但意思基本还能表达出来,人家小姑娘居然也能听懂。
怕打扰书店里的其他客人,尚文远礼貌的请小美妞到书店一侧的咖啡卡座。
等服务员把咖啡端过来,两人正式做了自我介绍。
小美妞名叫劳拉,土生土长的巴伐利亚人,目前在英国牛津大学就读。
难怪英语说得这么溜,德国的女学霸来着。
前世尚文远在网上,看过不少人说德国女人不太好打交道,潜意识里只喜欢高大的白种人,而对黄皮肤的亚洲人和黑皮肤的非洲人,不是太感冒,而且比较强势。
但尚文远今天邂逅的这位姑娘,居然很好交谈,热情、开朗、大方。
这让尚文远很是傲娇了一回,哥的人品,那真是,一个字:坚挺。咳,好吧,两个字。
脑洞大开,尚文远搜肠刮肚的想了不少词,逗得小美妞花枝乱颤。
或许是《财经》的影响,让中国、中国人的形象,有了一个全面的展示平台,使得此时的德国民众,对中国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
那种矮矮的个子,留着猪尾巴,穿着肮脏长袍的中国人形象,尚文远并没有从劳拉的嘴里得到应证。
相反,劳拉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倒是了解得比较多。
这真应了一句老话:酒好也怕巷子深。
无论是产品,还是一国一民的形象,只要向外输出,都需要一个大的,广阔的展示空间和平台。自弹自唱,永远只能是孤芳自赏。
作为世界上仅存的古老文明传承大国,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到了近代,一直很低。
这固然跟腐朽没落的清政府有关,但到了现代,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也并未得到根本的扭转。经济发展层次是一个原因,毕竟是发展中国家嘛,但尚文远看来,这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被压制,以及我们自身不太注重文化这方面的输出。
一个世纪的屈辱史,让我们的国民,被抽断了脊梁。汉唐雄风不再,到了今天,反而是“外国月亮比中国圆”的大国寡民心态。
作为立志成为最出色的出版人的尚文远,在《财经》全球扩张的过程中,就一直比较注重这方面的宣传。加上
喜欢重生之大书商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