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美好的夜晚,但与性无关。
正如小美妞提醒的那句:这里不是巴黎。
对有信仰的她来说,婚前性(行为),是不可饶恕的罪孽,加之尚文远又不是一个精虫上脑的人,升起来的那点小火苗,被小美妞一个法式湿吻,加一个坏坏的轻笑就给扑灭了。
结束晚餐,二人又在寒冷的街道上,手牵着手,流连了许久,临近9点,尚文远才把小美妞送回了家,自己则一个人回到酒店。
又腻了一天,尚文远回到酒店的时候,秦刚已等在了那里,说已经约了贝塔斯曼和海德堡两家公司,会面时间,定在了第二天上午九点,同时也递上了两家公司的资料。
秦刚做事很细致,或许是在德国工作得久了,沾上了德国人做事的风格,资料分门别类整理得非常详细,甚至包括目前德国印刷业、出版业的行业现状和趋势,也做了整理和评估,而这正是尚文远需要的。
从这份资料中,可以明显看出,德国不愧是欧洲最大的印刷基地。全欧洲的印刷业绩,德国独占20强,多达902种的通俗杂志和1172份的行业杂志,376种日报、周报,近1400种报纸广告,纸媒和出版的兴盛,自然导致了印刷业的稳健发展。
海德堡的资料,尚文远看了多一些,主要是产品技术参数比较详尽,尽管秦刚做了最大化的汉译简化处理,但那些数字和专业名词,还是看得人晕头转向。
想想反正是自己初步考察,涉及到数百万马克的业务,自然没有那么快。就暂时放了下来,转而看起贝塔斯曼的资料。
“靠,原来是这家公司。”贝塔斯曼尚文远不陌生,重生前的两年。他自己还跟贝塔斯曼合作过。
贝塔斯曼是国外传媒机构进入大陆最早的一家公司。从95年就进入了中国,跟明珠的一家公司合资。不是出版。而是以书友会的形式,意图在中国图书销售市场这块肥肉上,咬下一块来。
刚进入大陆的时候,凭借着洋品牌和新颖的营销模式。效益还不错。从零开始,短短几年时间,就发展起150万的书友会员。
或许是这么庞大的会员群,让贝塔斯曼的中国区决策层觉得,是时候扩张了,于是从2003年成立北都贝塔斯曼21世纪图书连锁公司开始,到2007年。完成了18个城市,36个零售门店的布局。
巅峰期,年营业额达到了1.5亿人民币。
会员制、精美的印刷邮册、买书折扣、邮购……合资公司首次将风行全球的贝塔斯曼书友会的经营理念带到中国,习惯了新华书店爱买不买的大爷式经销的大陆人民。怎么扛得住这样的勾(引)?
于是乎,飞速发展起来的会员,给了贝塔斯曼决策管理层一个美好的错觉。外资企业不懂变通,僵化管理体制的毛病就体现了出来。
强制消费就是其中最为人诟病的一项:每个季度至少要买一本书,但订书单上并不一定就有自己喜欢的书,而且还得到邮局汇款。另外,虽然书本身有一些折扣,但加上邮费实际上比原价还要贵。
大陆的图书定价,折合成德国马克或者美元来说,简直低得可怜,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定价差,使当时的贝塔斯曼负责人觉得,这么便宜的书,跟白送有什么区别?不就是一杯咖啡的价格么,老百姓还买不起?
但事实上,在一个还没有形成全民阅读习惯的国家来说,图书作为一种非必要性消费的东西,一般人还真不会有购书的冲动。
作为供应商来说,贝塔斯曼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合作对象。
是,你有150万的会员,只要我的书上了你的书目,我的书有很大的销量。但尼玛38的进价折扣,我发给你了,我还赚什么钱啊?
20的直接成本,5的物流成本,8甚至更高的稿酬,连带税费,管理费,等一大堆开支,敢情我印一本书,就是白送给你贝塔斯曼去赚钱,我自己还得去喝西北风?
这样的结果就是,供应商送到贝存书。得,反正卖不动了,发给你,赚1毛钱也行,苍蝇腿再少,也是肉不是?总比放库房里生灰长虫要强吧。
至于好书,畅销书?歇歇吧,鬼大爷才会理会你。
这样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会员交钱了,买不到好书,但又得强制消费。哪个会员能受得了这个窝囊气?惹不起,我还躲不起了?
加上其时当当、卓越网这样的网店,开始兴盛,比价格、比发货速度、比图书质量、比服务态度,样样都比贝塔斯曼强。自然,这头西方世界出版传媒界的庞然大物,也经不住这种冲击,到2008年中,就关门歇菜了。
“奶奶个腿,想不到转来转去,还得跟你打回交道。”想到这些,尚文远一个人不由哈哈大笑起来。不过,再看后面,尚文远就笑不出来了。
我勒个去,兰登书屋也是贝塔斯曼集团的?尚文远一直以为兰登书屋是美帝的企业,想不到居然是德国人的企业。
兰登书屋有什么影响力,先不说其旗下的众多世界上著名的作家,包括政治名人、诺贝尔奖得主和畅销书作家,单说销售业绩:每年出版新书1.1万多种,涉及17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语言,每年销售5亿多册图书,数百亿美元的销售额!这样的业绩,在整个集团的收入中,也只有9.8的份额。
这才是世界500强企业的底气!
自个呢?折合德国马克不足10亿!这是蚂蚁和大象的区别好吗?
这不比不知道,一比
喜欢重生之大书商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