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螳螂拳的起源!
七星螳螂拳的创始人是清朝光绪年间最末科武举王永春,该拳创于光绪十八年(1892)。
王永春,字云生,世居山东省登州府福山县烟台奇山所城西关。王云生少时朝文幕武,学文数试不中弃之而专攻武学。先师承烟台毓璜顶华山派李义春道长,学华山派拳脚,后又学地蹚、罗汉等拳法。光绪十四年(1888)又得“快手李”李之剪的螳螂拳手法真谛。同时学拳的有郝顺昌,但二人学的套路不同。三年之后师父李之剪到东北访友,在入山海关时被熊火旺所害。李之剪离开后,王云生与郝顺昌传换了拳法套路,王云生以螳螂拳为主综合所学诸家拳法潜心研悟,应自家堂号“魁德堂”之魁星,以和七星北斗,取名“七星螳螂拳”。随之其师弟郝顺昌也创出“鸳鸯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重在其意,不在其形,刚柔参就;头顶颈颌,含胸垂肘,沉肩松胯,转腰坐臀;滚进滚出,惊弹寸抖,贴黏连随,腿法暗巧,连环相扣;稳沉灵活,快中求稳,稳中求精,阴阳扽措。七星螳螂拳以头、脇、肩、肘、手、臂、臀、胯、膝、腿、足,加以下巴,共计十二处,即全身十二锤,闪赚双手扣之打法,故混身是打,一气呵成,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七星螳螂拳内含七星八肘,合五合三催之法,汇三才之气于一体。
七星螳螂拳手法有虚有实,有正有奇;能柔能刚,可攻可守,可縦可横;分身八肘为母,包罗万象;更以摘要为譬,能生千变万化;或拍前而攻后,或击左而破右,势势之中,着着之内,步法俱备,攻发即中;手出映映忽忽,手发如雷电霹雳,势势之内,着着之中,重重叠叠如捶山;动则如闪电,不动则如泰山;此谓浑然一体也。
七星螳螂拳总则为踢、打、摔、拿、点。踢有二十四绝命鸳鸯腿,三十六暗腿。摔有三摔六跌,共三十六摔掠。打有一百零八字打法,二十四字总法。拿有十八大擒拿法,三十六滑溜,三十六黏冻,共合七十二把拿法。点有十二大穴、二十四**点法等。
王云生所创七星螳诀:“返车辘轳古二(而)存,拙刚柔灵十八收(搜),蹦捕拦截(乱接)捎八肘,摔掠捕蝉连五手(守),偷桃出洞献书V,入洞献桃指路瞅,赤手穿掌八快手,接拳捹枝桃花散,拆拳插花摘魁首,摘要总批螳螂手”,共四十九套拳。
王云生以白猿与孙膑的典故,创出了白猿系列拳:偷桃、出洞、献书、入洞、献桃、捹枝六套拳,取六合之意,并加以仙人指路拳,以合七巧。共七套拳,又称白猿七套拳,为七星螳螂拳的看家拳。
传说之起源有关螳螂拳的起源,传说为明末清初期间由山东反清义士王郎所创。其人身分已不可考,只知其姓王,“郎”则为北方人对男子之称。至近代黄汉勋宗师为方便起见,以“朗”代“郎”之名。据称王郎被朝廷追捕,浪迹山东,后来于森林见一螳螂捕蝉,使用双手挑拨挥击,进退有度,遂捉一螳螂,每天以树枝与其嬉戏,并从中悟得拳术之道。再后来从猿猴身上领悟猿猴步法,经多番磨练终成今日之螳螂拳。
七星即七星螳螂独有的“七星桩步”,以其人成北斗七星之形名命。七星是指人体的七个部位,头、肩、肘、拳(掌)、臀、膝、脚,相互配合,整体发劲。
李之剪晚年传螳螂拳予王永春(字云生)、郝顺昌。王最初拜李义春道长学华山派拳脚,后又学地蹚拳、罗汉拳。在习得螳螂拳手法后,与师弟郝顺昌串换拳法套路,以螳螂拳为主综合其所学,潜心研悟,于光绪十八年创出七星螳螂拳。
王云生在“七星螳螂拳生化之理诸打法兿术备要谱魁德堂”中记载:“七星螳螂拳缘起余少之时朝文暮武习文履试不第而弃之专攻武道于国朝同治五年师承福邑芝罘烟台毓璜顶华山派第十七代法嗣李公义春道长门下习华山拳脚及心法同治十一年又至文登求学地龙经光绪十四年在烟社教此时又得平度李公之剪嫡传螳螂手摘要八肘等拳法近廿套又与师弟郝顺昌交换小拳十余套并得少林真传诸谱几经参学研悟...既应我魁德堂之魁星以和七星北斗而重立门者七星螳螂拳至此始矣兹恐久而失传数典而忘其祖故简叙缘起教后昆弗忘之云尔时在光绪十八年正月吉日山东省登州府福山县芝罘烟台西闗魁德堂主王云生晓谕堂内(王云生印)”
王永春传七星螳螂拳于范旭东。
范旭东有九大弟子,即:罗光玉、赵亮甫、林景山、肖树宾、王传义、郭家禄、张有德、刘永昌、杨维新。
;
喜欢凶徒霸业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