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主持全家家务的大哥吴纯生心中既高兴又感动,没想到小小年纪的妹妹每天竟然也能分担不少家务中的重活。
子赞长到四、五岁时,翠英便经常挽住弟弟做帮手磨猪饲料,这样既能照看弟弟,又没耽误干活,一举两得。在磨房,子赞挥动着小手向石磨喂料(主要喂那种蒸过酒的谷粒子,俗称谷糟)磨房内,翠英奋力扭动着腰肢用力推磨。石磨艰难转动时发出的声响,翠英气喘呼呼的呼吸,都显得那么的吃力。这是一个成年劳动力才拿得下的功夫,可翠英硬是霸蛮地做了,须知她才十三岁呀!
三
翠英母亲姓周,人称昭姑(1880-1933),娘家在今白水乡清明山村周家新屋。
一九二八年初秋的一天徬晚,外公病逝,母亲闻讯后立即回娘家奔丧。当时子赞才四岁多,当他发现母亲离去后,就找了翠英哭闹着要娘,要到外婆家去,任凭怎样劝说都不行。外婆家距翠英家两里多路,翠英无奈之下只得驮着弟弟赶去外婆家。
一路上,天色很暗,走得很慢,好不容易走到了,翠英一眼就望见了人堆中正在伤心抽泣的母亲,接着又看到了正在忙着接待来客的父亲。舅舅连忙过来,安排翠英和子赞到后屋休息。第二天,吃过早饭后,姐弟俩独自在一间小厢房吃着干红薯皮,母亲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眼前。
翠英连忙向母亲说:“妈,我去堂屋里帮忙煎茶、端茶好波?”
母亲望着女儿,悲恸的脸上显出怒容:“你晓得帮么哩忙,交待要你在家带好老弟,你就是不听话,还跑到这里来凑热闹。”说完便不容分说,走扰来揪女儿的大腿。为了让母亲消心头怒气,翠英强忍疼痛,一声不吭地站着任母亲揪。母亲揪完女儿又来揪小儿子,才揪一下,儿子就痛得大哭大叫……这时,一位舅舅闻讯赶来,一把拖住翠英说:“走,到前面堂屋里帮忙端茶去,子赞到妈妈去。”
因当地食俗,人人喜欢吃豆子芝麻茶,每逢红白喜事,主家会多派人手,不停地煎茶待客。来到堂屋,翠英有了用武之地,她身材矫健,心灵脑快,看事做事。别看她只有13岁,除了端茶、收碗,还要w哦似鸾徖藿缓笙虿韫薹叛巍⒎挪枰都爸ヂ椤⒍棺雍偷箍宓牟瑁钟伤推渌锩Φ拇笊舸笊┟嵌似鹨煌胪氲莞梦堇锴袄吹跹涞目腿嗣恰
翠英在堂屋里帮忙不到半个时辰就火了。在场的人七嘴八舌评论起来:
“这是哪家的妹子,做事这么麻利?”
“水滚姜辣盐适中,这豆子芝麻茶真的煎的好。”
翠英舅舅像发现了人才似的对坐在一旁的翠英妈笑笑说:“不是娘夸女,硬是这妹子会做事。”母亲的脸上才露出一丝笑容。
翠英一连在外婆家帮了三天忙,送外公上山后,才和父母、子赞一道返回家中。从此以后,母亲对翠英刮目相看,家中大凡小事须要煎茶递水的活,都放手由翠英操理。
媒妁之言缘定毛家公子
●引言
上世纪三十年代,虽然包办婚姻在新青年阶层已成强弩之末,但普通百姓,芸芸众生,仍然受缚于婚姻包办,信奉“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的传统风俗。
翠英心灵手巧、聪明能干,且自学裁缝,无师自通,故此远近闻名。终能经媒妁之言攀高枝,嫁与豪宅大院城里人。她的风光出嫁和豪华婚礼,为她的人生赢得了一个华丽的开门红。
一
翠英很幸运,从小搭帮贵人相助,自学了裁缝技术。这位贵人就是他的二嫂胡玉乔(1906-2000)。二嫂并非缝纫师傅,因她出身大户人家,知书达理,见多识广,在娘家做姑娘时看了不少关于裁剪缝纫的书。
自学缝纫,谈何容易!翠英在实践中遇到难点就去请教二嫂。二嫂总会打开专业书籍,边看边讲,这边翠英就按照听到的去实践。到后来,心灵手巧的翠英学会了变通,能灵活运用,操作技术更高更娴熟了,二嫂又反过来向翠英请教实践技术。姑嫂互教互学,都有很大长进。
当时农村的缝纫师傅是没有缝纫机的,全凭一双巧手,一大一小的两把裁缝剪刀,一软一硬的两种尺子,一块画粉,一只烧炭熨斗,一包针线。
二嫂和翠英虽然达到了准裁缝师傅的水平,却从未走村入户做过上门艺赚钱。只为全家老少做四季衣裳和床上用品。
年纪轻轻,就自学成了裁缝,而且做成的衣服穿在家人的身上都很合体,确实难能可贵。正所谓,衣不差寸,裁是关键。量身要精确,裁时根据各人体型,哪些部位要放开点,哪些部位要收缩点,还要充分考虑到布料质地的缩水性等……这些,翠英都已成竹在心。凭着手上功夫,单、夹、棉、纱,她都会缝制;锁边、镶嵌、接缝、包钮、盘扣襻等,更是不在话下。
缝纫学成后,翠英已是十七、八岁的大姑娘了。出落得身材颀长、体态健美、五官端庄、文静娴雅。
某日,翠英带着弟弟子赞来四舅妈家做客,四舅妈一时高兴,拿来自己诊藏的一件大红色起黄色隐花的旗袍,将其展开给翠英穿上,并连连夸赞身着旗袍的外甥女:“真是女长十八变,我们翠英人材好,身材好,穿旗袍就更不用说了。”
没等翠英回答
喜欢城南碧翠--吴翠民和她的儿孙们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