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贤媳良妻支持丈夫抗日赴重庆
燕尔新婚,如兄如弟
●引言
缘分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茫茫人海中,能走到一块的是两个有缘人。虽然是传统婚姻下的结合,但梓琴与翠民却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感觉,演绎先结婚、后恋爱的乐章,实在是难能可贵。结婚,就是在一起生活,共话衣食住行,执手花前月下,把平凡的日子过得不乏浪漫的情趣。翠英最难忘的新婚之旅,也成了她最珍贵的人生回忆。
一
在包办婚姻时代,正如俗话所说:“女人是萝卜菜籽命。”撒到土地上的哪一处,就注定了必须在哪一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论其土壤的性质如何,不论其土壤的肥沃与否,不论其土壤是否适合种子生长,不论其培育、种植者是否勤于浇灌与呵护,不论其土地位置是否向阳……一般来说,这就是那个时代女人婚嫁命中注定的一种听天由命与乐天知命。值得庆幸的是,就当时的情况而言,翠英嫁给了一位心仪的丈夫,嫁到了一户殷实的人家。如果将翠英比喻为一粒萝卜菜籽,那么,她是否是一粒幸运的种子呢?
婚后第四天,翠英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梳洗过后,又把新房的屋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再到厨房打一盆洗脸水,然后,回到屋里唤醒了正在睡懒觉的毛梓琴。
“梓琴,太阳晒屁股了,快起来,你昨晚不是说,有事要跟我作商量吗?”
在雕花红漆床上铺开的大红绸被里,梓琴很舒坦地把双手一举,伸了一个长长的懒腰,笑着说:“你不说起,我还差点忘了。”说完便一骨碌起床,一边穿衣服一边说:“你听我说,我祖父曾是晚清秀才,像他们这样的人在起名上比较复杂,既有姓名又有字号,毛昱吾是他的姓名,英灿是他的字号。”说到这里,梓琴停顿了一下,此时,翠英正站在丈夫身旁认真听着,笑而不语。
“昨天祖父把我喊去,你猜他跟我说了什么”
“我又不是你肚里的蛔虫,我怎么晓得祖父跟你说了什么呢?”
“他要我告诉你,要把你的名字由翠英改成翠民,从今以后你的姓名就是吴翠民,而不再是吴翠英。因为翠英与英灿,英字避讳,所以晚辈必须改名。”
“翠英大度地笑道,我怕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呢,嫁进了毛家门,就是毛家人,既然英字与祖父名字避讳,就尽管改好了。”
“将翠英该为翠民,祖父是翻《康熙字典》改的,祖父说改的名字比以前的名字要好。”
梓琴说完又给翠英谈了古代一些姓名避讳的常识:“避讳制度起源于周代,大体可分两类:一是公讳,即国家强令臣民所作的避讳,如避本朝皇帝名、孔子之名等;二是私讳,是文人士大夫对其长辈之名所作的避讳。”一旁的翠英似懂非懂地听着。
梓琴接着便举了历史上的例子:
“因为秦始皇名政,所以他下令全国改正月为端月。”
“汉光武帝名叫刘秀,因此曾一度把秀才的名称改为‘茂才’。”
“苏轼(即苏东坡)的祖父名‘序’,所以,苏轼在为人作‘序’时,一律将‘序’改为‘叙’。,司马迁的父亲名‘谈’,所以,他作《史记》时,遇到‘谈’字便用音近的‘同’字……”说到这里,见翠英仍然显得一头雾水的样子,梓琴思路一转,给翠英讲了一个小小的笑话:
“有一个名叫王九的人,平时最讲究姓名的避讳。有一天,王九的朋友张九、李九,一个提着酒,一个拿着韭菜来请他吃饭。因为王九不在家,他们请其儿媳妇代为传话。等王九回来,儿媳妇对公公说:“张三三,李四五,一个提着一八,一个拿着三六菜,来请公公赴宴。”幸亏儿媳妇聪明,既讲究了避讳,又把意思讲清楚了。否则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这一次,翠英全听懂了,发出开心的笑声。梓琴也跟着笑了。
翠英在娘家做姑娘时,最佩服二哥的文才好;如今,他更加钦佩自己的丈夫,眼前这个大眼睛、薄嘴唇、满脸斯文的男人。只有十八岁的年纪,却懂得这么多,说出话来一套套、一串串,出口成章。翠英不禁又一次把深深爱慕的目光投向正在折叠被子的梓琴。她暗暗庆幸,自己找到了一位如意郎君。
二
从此,先是在毛家及其亲友中,然后在吴家及其亲友中,其称呼上,“吴翠英”就被“吴翠民”所取代了。
此时,毛老秀才五个姨太太已先后逝世三个,只剩下毛宋氏和毛范氏两个。这三位长辈都觉得这个孙媳妇很招人喜欢。
这天,毛梓琴和翠民像往常一样,前来给祖父祖母请安。
来到老人们的卧室,小夫妻异口同声:“爷爷好,奶奶好……”
两位慈眉善目的姨奶奶面带微笑,毛老秀才手摸花白胡须,笑吟吟地说:“梓琴啦,翠民初来县城,这几日你可把手中诸事放一放,领她各处游玩、阅览一番,也好开开眼界,长长见识。”梓琴忙说:“多谢爷爷提醒,我明日即带翠民外去。”说完便与妻子高兴地离开。
第二天,天气晴朗、微风徐徐。梓琴与翠民双双便装打扮、携手出门。
他两漫步在这个商业比较发达的小县城,从北正街到丰厚街,踏着石板路,看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两旁店铺林立,鳞次栉比,店内顾客盈门,生意兴旺。有粮店、南杂店、百货店、日杂店
喜欢城南碧翠--吴翠民和她的儿孙们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