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城山房筆麈》云:“優人為優,以一人幞頭衣綠,謂之‘參軍’;以一人髽角敝衣,如僮僕狀,謂之‘蒼鶻’。參軍之法,至宋猶然,似院本及戲文裝淨之狀,第不知其節奏耳。”
《近峯聞略》云:“參軍至唐,為故事,名‘副淨’。”
《雲麓漫抄》云:“近日優人作‘雜班’,似雜劇而簡略。金官制有文班、武班;若醫、卜、娼、優,謂之‘雜班’。每宴集,伶人進,曰‘雜班上’。故流傳至此。”﹡
《應菴隨錄》云:“古之優人,於御前嘲笑,不但不避貴戚大臣,雖天子后妃亦無所諱,如唐中宗時內宴唱《回波詞》是也。”
《暖姝由筆》云:“有白有唱者,名‘雜劇’。用弦索者,名‘套數’。扮演戲文,跳而不唱,名‘院本’。”
《國初事蹟》云:“洪武時,令樂人張良才說評話,良才因做場擅寫‘省委教坊司’招子,貼市門柱上。有近侍言之,太祖曰:‘賤人小輩,不宜寵用!’令小先鋒張煥縛投於水。”
《莊嶽委談》云:“古教坊有雜劇而無戲文者,每公家開宴,則百樂具陳,兩京六代,不可備知。唐、宋小說,如《樂府雜錄》、《教坊記》、《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等,編錄頗詳。唐制,自歌人之外,特重舞隊,歌舞之外,又有精樂器者,若琵琶、羯鼓之屬;此外俳優雜劇,不過以供一笑,其用蓋與傀儡不甚相遠,非雅士所留意也。宋世亦然。南渡稍見淨、丑之目,其用無以大異,前朝浸淫勝國,《崔》、《蔡》二傳奇迭出,才情既富,節奏彌工,演習梨園幾半天下,雖有眾樂,無暇雜陳矣。”
《紫桃軒雜綴》云:“張鎡,字功甫,循王之孫,豪侈而有清尚。嘗來吾郡海鹽,作園亭自恣。令歌兒衍曲,務為新聲,所謂‘海鹽腔’也。”《菽園雜記》云:“嘉興之海鹽,紹興之餘姚,寧波之慈谿,台州之黃巖,溫州之永嘉,皆有習為倡優者,名曰‘戲文子弟’。”
《宋史新編》云:“理宗在位久,董宋臣、盧允升作夫容閣、蘭香亭,宮中進倡優、傀儡,以奉帝遊﹡宴。”
《宋史樂志》云:“女弟子隊,六曰‘採蓮隊’,衣紅羅生色綽子,繫裙,戴雲鬟髻,乘彩船,執蓮花。”
《麈史》云:“衣冠之制,上下混一。嘗聞杜祁公欲令人吏、技術等官,少為差別。後韓康公又議改制,如人吏公袍倍加?,俗所謂‘黃義襴’者是也。幞頭合帶牛耳者,今之優人多為此服。”
《霏雪錄》云:“宋高宗時,饔人瀹餛飩不熟,下大理寺。優人扮兩士人相貌,各問其年。一曰:‘甲子生。’一曰:‘丙子生。’優人曰:‘此二人皆合下大理。’高宗問故,對曰:‘??子、餅子皆生,與餛飩不熟者同罪耳。’上大笑,赦原饔人。”
《四朝聞見錄》云:“韓用兵既敗,須髩皆白,莫知所為。伶優因上賜宴,設樊遲、樊噲,旁一人曰‘樊惱。’問樊遲:‘誰與取名?’對以:‘孔子所取。’又揖問樊噲,曰:‘爾誰取。’曰:‘漢高所命。’又揖樊惱,曰:‘誰名汝?’對曰:‘樊惱自取。’”
《說圃識餘》云:“一伶人作不識字官,稱‘難做。’吏曰:‘官不過判耳。每判日,當先書案上,但依畫判之。’從一日至三日,皆依畫判去。至四日,不能;至五六日,擲筆下走,曰:‘做不成。一日難似一日矣。’”
陸務觀云:“嘗記先人說:紅鞋飾帶,始唐莊宗施之優人。”﹡
《癸辛雜誌》云:“嘗聞梨園舊樂工云:‘凡大燕集,樂初作,必先奏引子。如大石調引子,則自始至終,凡絲竹歌舞,皆為大石調。直至別奏引子,方隨以改為耳。’又云:‘凡燕集初作,或用上字,或用工字,然必須眾樂皆然,是謂‘諧和’;或有一時煞尾參差不齊,則謂之‘不和’,必有口舌不樂等事;前後驗之,無不然者。’以此推之,則樂之關乎治亂,為不誣矣。”
《齊東野語》云:“女冠吳知古用事,內宴,演參軍。教坊輩請簽文書,參軍怒曰:‘我方聽觱栗。’”
《都城紀勝》云:“雜劇中先做熟事一段,名曰‘艷段’。次做雜劇。或添二人,名曰‘裝孤老’。凡影戲,乃京師人初以素紙雕鏃,後用裝色裝皮為之,其話本與講史書者頗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與之醜貌,蓋亦寓褒貶於世俗之眼戲也。”
《輟耕錄》云:“稗官廢而傳奇作,傳奇作而戲曲繼。金季、國初,樂府猶宋詞之流;傳奇猶宋戲曲之變,世謂之雜劇。金章宗時董解元所編《西廂記》,世代未遠,尚罕有人能解之者,況金雜劇中曲詞之冗乎。”
《筆麈》云:“杜佑曰:‘窟儡子’,亦曰‘傀磊子’,本喪雅也,漢末始用之於嘉會,北齊高緯尤好之。’今俗懸絲而戲,謂之‘偶人’,亦傀儡之屬也。又有以手持其末,出之幃帳之上,則正謂之‘窟儡子’矣。”又云:“漢有魚龍百戲。齊、梁以來,謂之‘散樂’。樂有舞盤伎、舞輪伎、長蹻伎、跳劍伎、吞劍伎、擲倒伎,今教坊百戲,大率有之,惟擲倒不知何法,疑即‘翻金斗’。﹡
‘翻金斗’字義,起於趙簡子之殺中山王。以頭委地,而翻身跳過,謂
喜欢剧说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