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的技法有抡,盘,飞,掷,打击,抢接六种,习练的人很少。
镗是长重器械。逐渐有枪演变而成,形似叉而重大,中有利刃枪尖,称为“正逢”,侧分出两股,弯曲向上成月牙形。下接镗柄,柄长七尺左右。有凤翅镋,雁翅镗,牛头镗,溜金镗,锯齿镗和流星镗等几种。隋朝大将军宇文成都传说就使用凤翅溜金镗,威猛凶悍,仅次于李元霸。至清代常见使用,用法有拍,砸,拿,滑,压,横,挑,扎等。
棍法据说北魏孝文帝为高僧跋陀修建少林寺之后才传入,并且不传授僧人之外的人,唐代昙宗将棍法发扬广大,少林僧人至今以棍法为护教之技,而民间棍法历皆有创制流传。到明代已有少林棍,紫薇棍,张家棍,青田棍,赵太祖腾蛇棍,贺屠钩杆,牛家棒,孙家棒,巴子棍,俞大猷棍法等十几种著名棍法。
嘉靖四十年,抗倭名将俞大猷奉命南下,取道河南,遂访少林寺。观少林棍法后,俞大猷认为现存棍法“已失古人真传”众僧“愿受指教”。并派宗挚,普从二人入军中学习,三年后二人返寺,又教百人之多,少林棍法由此驰名海内。明万历年间,安徽休宁县武术家程冲斗曾投师少林寺学艺,并将所学少林棍法依势绘图并附文字说明公布于世,这就是《少林棍法禅宗》一书。
棍的种类很多,有大棍,齐眉棍,三节棍,大梢子棍,手梢子棍等。大棍长八尺有余,舞动是需要很大的腰腿之劲和臂力,实战时往往以其长,大,重先发制人。齐眉棍立棍于地,棍高以眉为度,舞动时可大蹦大跳,倭,劈,扫,舞,灵活多变,棍声呼啸,气势及为凶猛。三节棍是三节短木棍,由铁环相连接,携带方便,舞动时可长可短,可伸可缩,出入难防,棍法灵活多变,有一定实用价值。大梢子棍是一根长棍和一根短棍中间用铁环连接起来,《武经总要》中提到宋代“铁链夹棒”与其形近。手梢子棍是一种较为短小的梢子棍,多为双手各执持一棍演练。
斧与戈,矛同为古仪仗器之以,皇帝时既有斧忖之名,在当时除兵器外,还做为刑罚之具。《刑书释名》记载“皇帝五刑,四曰斧忖。按五刑即甲兵,刀锯,钻凿,斧忖,鞭扑是也。”在战事和仪仗上均可使用。周代之后渐渐作为砍伐工具或乐舞仪仗及斩杀之器。
《武经总要》记载有大斧,凤头斧,都是隋唐遗制,元代军队喜用小斧,大斧和宽体大斧,清代将士喜用双斧,斧柄仅有尺余,斧刃甚小,双斧均可腰插,战场上使用灵活。
我国古典小说多有斧兵的描述:《三国演义》记载:“道荣出马,手使开山大斧,lún_dà斧竟奔孔明。”《水浒传》记载:“黑旋风李逵使两把板斧,大吼一声,跳出店外。”从这些小说推断,斧是历代广为使用的兵器,所以它也成了民间武侠小说中一般侠客的常用兵器之一。
斧的主要用法有:劈,砍,剁,抹,砸,搂,截等,舞动起来显得粗狂,豪壮,可以显出劈山开岭的威武雄姿。
棒属棍种类其稍短,长一般约五寸,棒身两端粗细不一,一端粗可盈把,此端是握手处,往上愈细,顶端粗为八寸。棒的种类较多,仅《武经》记载即有钩棒,抓子棒,狼牙棒,杵棒,杆棒,大棒,夹链棒等其中。哨棒长约四尺,比齐眉棍短,硬藤制,为古代军营中巡哨和更夫所用。杆棒如齐眉棍,但亦短。俗语有“棒齐胸,棍齐眉”之说。民间传说隋末靠山王杨林善于使用双棒,而宋太祖赵匡胤善于用杆棒,有“一根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之说。至于《西游记》中孙悟空所使金箍棒,降妖除魔威力无穷,似乎应更近于棍。
拐子由民间老人之拐杖演变成。由铁制或木制,按其形状可分为长拐和短拐两类。长拐一般长四尺,拐柄为圆柱形,在其柄端垂直处,有一突出之横拐,使用时双手持柄,可也一手持柄一手持拐。短拐多为丁字形,长不足三尺,短拐可双拐同使,也可以与刀剑之类兵器同时使用。
流星锤是一种以绳索一端系住锤体,另一端握于手中,用力向目标抛击的暗藏武器,现属软兵器类。又名飞逅,飞锤,流星逅。据说有狩猎工具“流星索”演变而来,后作为兵器用于战斗。战国时代水陆攻战图上就有双手施放流星,以袭击敌人的形象。清代民间跑江湖的卖艺人,常常使用流星锤打场子。
流星锤分锤体,软索,把手三部分。锤头各异,有浑圆头,瓜形,梭形。锤身大如饭碗,重量依用者体力而定,一般为四至五斤。锤身末端留有象鼻眼,以蚕丝,人发,鹿脊筋丝编成的软索系于铁环,粗如手指,长十数尺有余。运动方法有缠,抛,抡,扫等,演练时可以巧妙的把绳缠绕在自己的腰间,胸背,肩肘,手腕,大腿,小腿上,然后抖手放开,抛击出去。不仅能缠住对方,还可以打击对方。
鞭、锏都属短兵器,因为二者形制相似,所以历代都把鞭和锏相提并论。
铁锏为四菱形,《武经总要》记载:“铁鞭,铁锏二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有人做四菱者。所谓之铁锏,谓方菱似形,皆
喜欢杀神武帝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