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篇还是问孝的。
“子游”,吴国人,生于公元前506年,小孔子四十五岁,不详卒于何年,从年龄上看,这一问必是孔子晚年的事。子游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姓言(其实应为氏),名偃,字游,亦称“言游”、“言偃”,曾为武城宰(县令)。据说后来受曾子的排挤,离开鲁国到南方传播孔子的思想,形成了子游之儒学,但韩非的“八儒”中没有子游之儒。
子游为武城(春秋时属晋国,战国时为赵国地,是晋、赵防御齐国的工事)宰时,有次孔子路过武城,闻弦歌之声。孔子莞尔一笑,说:“杀鸡焉用宰牛刀(这个成语就出自孔子)?”子游说:“我听您的教诲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这时候孔子又说:“你说的对,同学们,刚刚我和他开玩笑的。”多么可爱的一个孔子啊!
“养”,就是养活、给吃的,《说文》解为“供养”,繁体字写做“養”,从羊、从食,是供应食物养活的意思。
以孔子的思想,孝当然不可能仅限于养,养只是最基本的,除了养还要敬。不然的话,不等于人们对猪、狗、牛、马等等这些畜牲也在孝吗?话糙理不糙。
2.8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篇还是问孝的。但从“弟子”和“先生”之语来看,孔子所说应不止孝道,而是孝悌之道。这也是符合孔子思想的,《弟子规》中就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孝道与悌道是经常放在一起来说的。
“弟子”即弟和子。“先生”即先生于世之意,即年长者,年长者可以是长辈也可以是兄长,后世也有专指老师的,毕竟年长者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所以可以为师。
子夏小孔子四十四岁,关于他和孔子的对话都应该是孔子晚年时的事情。
“色难”,“色”指脸色,联系上篇,可知这里的“色”应指恭敬脸色。对待父母兄长有一个恭敬地脸色也是很难得。
“馔”读赚音,即饮食、吃喝之意。
“曾”,乃、竟之义,李零先生说应读增音,杨伯峻先生说应读层音,不详孰是孰非。
孔子这话有点绕,意思是这样的:
有事情的时候,弟子积极效劳;有好吃的好喝的,让长辈兄长先享用。这还不够。(曾是以为孝乎?——难道这就是孝吗?)有一个恭敬地脸色才行,这才是难得的。
所以孔子这句话感觉应该是有前言的,估计是子夏问“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是不是就达到孝的标准了,孔子才这样回答他的。
喜欢论语深挖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