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日常生活当作教室
在《妈妈的敏感期》一书的后记中,当提到美国的教育学者布鲁姆,曾在艺术、运动和自然科学这三大领域中,对晋身世界顶尖的人物在小时候所受的教育,作了一番研究。
在他的研究中有一段“家庭和初期学习所负的使命”,是一篇发人深省的报告。
这些世界顶尖人物的共通点是,他们的父母亲在他们小时候,就把家中许多杂事和责任分配给他们,让他们负起责任,这一点在他的报告中强调了好几次。
当这些人长大后,对特定的专门领域开始有兴趣时,他们就会尽最大的努力,好好地去做。
由于幼年曾被父亲要求反复地去实践家庭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这样的训练帮助了他们,以至于他们能够超越且忍耐许多的历练,而最后达到世界级的顶尖成就。
在幼儿园老师的聚会中常常听到,那些身边所有的事都是妈妈快速帮他做好,然后又被带到补习班或才艺班的孩子,常常不会自己思考,不知所措,而且笨手笨脚,是令人头痛的一群。
或许帮助孩子在家庭每日的生活中,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行动,会比带他去补习班或才艺班来得麻烦也说不定。
正因为不容易,所以才有补习班和才艺班学不到的重要基础。
很多家庭都认为“孩子只要把书读好就可以了”,所以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由父母亲代劳,什么都为他们做好了。
等到孩子长大以后,你再叫他“自己去做!”
或“家里的事你也多少帮一点忙好不好!”
都没有用了。
因为孩子已经不知道该如何把家里的事很有条理地做好。
接下来,是“儿童之家”的老师所说的一段话。
她观察蒙台梭利教育中长大的孩子后,认为“日常生活的练习”才是所有一切的基础。
这套教育方法充满让人从教条化的人生当中解放,通往自立之路的契机。
若要把孩子从“被人家说了才动”,“没有指示就不会判断”的重大危机中解脱出来,当务之急就是让孩子每天在生活中具体地练习“自己去判断实践,并在过程中吸收一些什么”。
上一辈人教育孩子用“不管他,自然就会长大了”的那一套方法已经行不通了。
因为现今这个时代,已经不是放着他不管,他就可以自然体验生存之道的时代了。
我们希望这个时代的孩子能够运用智慧应对事情;掌握自己的人生,具备不屈不挠的人格等。
从幼儿期开始就强迫孩子成为专家的后补,在自然生活中剥夺孩子成长应有的步调,这种生活无法产生任何东西。
因为丰富的情操和天才般的想像力,绝不是被管理下的那种教条式、规格化的方式中所能培育出来的。
为了要孩子发挥自己的智慧,去过自己的人生,就不能缺乏“该怎么去生活?
该怎么过日子?”
的经验。
唯有自己动手反复练习,用身体去学、用心去感受、锻炼自己的头脑,才能创造出孩子的明天。
日常生活的行动分成三类
在日常生活中融人教育的规律行动,是蒙台梭利提倡的新教育法的基石。
这和一般教育所说“基本的生活习惯”的原理不同。
一般所称的“基本的生活习惯”指的是排泄、用餐、穿脱衣服等生活上基本的事情,以自己会做为目的。
而蒙台梭利教育的基石是指“日常生活练习”,是以培育一个自己思考、自己行动的人为目的。
在日常生活当中,孩子内在催促他“想去做”的冲动,帮助他自己去思考他不会做的事情,建立方向秩序,进而做到接近完美。
而帮助他的方法,并不是只帮助他会做就好,而是帮助他可以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实行。
所以,把孩子想学的动作分割出来,按照顺序做给他看。
在做给孩子看之前,自己必须先做做看:“起先拿这里……然后按住这里……再来移动……”也就是必须先将行为的要素分解,才能做出好的提示。
当孩子看到大人一边想一边做出来的动作时,他们便会开始活动他们的头脑。
等到自己做时,便可以一面回想自己所看到的,一面自己去做。
那时,接下来的步骤也已经在他的头脑里,也就是说他在做目前阶段的动作时,也在预测下一步的动作。
于是,能够养成做现在的事时预测下一件事的习惯。
这是人学习先思考再行动的第一步。
所以大人如果什么都不想,只跟孩子说:“就是这样做啊!”
那孩子根本没有动脑的余地,更不能理解了。
在蒙台梭利教育里,不是推诿给“以后自然就会变好的啦”这种偶然的机会,而是将日常的生活行动分成三大类,分解每个动作,提示给孩子看,让他把这三类行为都做到完美。
这三大领域称为“日常生活练习”。
第一类是照顾自己,如自己洗脸、洗手、穿脱衣服、刷牙、梳头发等。
第二类是照顾环境,如扫地、照顾小动物、照顾植物、分配碗盘饭菜、洗餐具及整理厨柜等等。
第三类是日常的礼节规范。
让孩子在这段时期学会无论走到哪都通用的礼节规范,是大人的重要工作。
当他学会正确的举止规范,便会将注意力转移到社会的层面。
喜欢婚配与生育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