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名表”的骗局
韩国曾闹出了轰动一时的“瑞士名表”骗局。
一个名叫李某的美籍韩人,注册了名为“vincentao”的手表品牌,并相继在瑞士和韩国进行法人和商标注册,从而伪装成总部在瑞士的公司。
表链和表扣是从中国进口的,时针、分针、包装盒等廉价配件从韩国的生产商处购买,经过“精心打造”的“瑞士名表”成本价不到10万韩元,竟以数千万韩元出售。
并在时尚杂志、电视和互联网上登广告,说百年来只向英国等欧洲皇室出售的瑞士名表终于登陆韩国,英国女王、戴安娜等戴过的手表,如此等等刺激有钱人的虚荣心。
令人吃惊的是,韩国许多名人还真“上钩”了,包括一些明星和要员。
正当李某大肆敛财的时候,首尔警方接到举报,并以欺诈罪拘捕了李某。
这个案例就是典型的凡勃伦效应,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商品价格越高,消费者反而越愿意购买的消费倾向,因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注意到,因此被命名为“凡勃伦效应”。
什么是对比定律?
--要想甜,加点盐
小张和小王受雇于一家超级市场,他们工作资历差不多,可是小张却被由领班提升为部门经理。
小王认为自己不比小张差,觉得总经理对他很不公平,就愤而辞职,并在走之前向经理表达了他的不满。
总经理说:“你想知道你们之间的差别吗?
那么请你马上到集市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小王很快从集市回来,汇报说刚才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车土豆卖。
“一车大约有多少袋,多少斤?”
总经理问。
小王又跑去,回来说有10袋。
“价格如何?”
小王再次跑到集上。
总经理望着气喘吁吁的小王说:“请休息一会儿吧,再看看小张是怎么做的。”
说完就叫小张去做同样的事。
小张很快从集市回来了,汇报说到现在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10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他带回几个让经理看。
这个农民过一会儿还会弄几筐西红柿来卖,据他看价格还公道,可以进一些货。
他不仅带回了几个西红柿当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
总经理说:“请他进来。”
这时,小王一下子明白了他和小张之间的差异,感到很惭愧。
对比的效果就是这样鲜明,有时甚至比千言万语更说明问题。
人的心理有这样一种特点,就是单独认识一个事物时,不如把它的对立面也同时列出来进行比较,这样效果就会更明显。
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对比定律”。
就像你吃菠萝的时候,可以用淡盐水泡一泡,吃起来就比较甜。
因为从本质上讲,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任何事物都是在和其他事物的对比中存在的,你给一个事物规定一种特性,必然是在其他事物的对比之下。
没有黑暗,就没有光明;没有苦,就没有甜;没有丑,就没有美……
什么是讨厌完美定律?
--完美的人不如有缺点的人可爱
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发现,一个能力非凡而又完美无缺的人的吸引力,远不如一个能力非凡但身上却有着常人的缺点的人。
这恐怕是人们认为太完美反而缺少人情味,倒不如个性有棱角、有小毛病的人更贴近人性。
“四人帮”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常有许多“三突出”和“高大全”的人物。
其实那种十全十美、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根本就不可信,更谈不上让读者喜爱了。
看起来的“高、大、全”,本质上往往是“假、大、空”。
生活中有一些看起来各方面都比较完美的人,但是他们却往往不太讨人喜欢。
而讨人喜欢的,却往往是那些有优点,但也有一些明显缺点的人。
为什么呢?
因为一般人与完美无缺点的人交往时,总难免因为自己不如对方而感到自卑。
如果发现精明人也和自己一样有缺点,就会减轻自己的自卑,感到安全,也就更愿意与之交往。
你想,谁会愿意和那些容易让自己感到自卑的人交往呢?
所以不太完美的人,比缺点很少的人,更容易让人觉得可亲、可爱。
有一位大龄女青年,具有较等学历,长得很漂亮,事业也很有成就。
在很多人眼里,她相当完美。
可她觉得婚姻是终身大事,不能马虎,宁可等着,也不能将就。
结果,抱着这样的观念,一晃四十了,还是孑然一身。
她感到很奇怪,像她条件这么好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被好男人发现呢?
其实她不知道,也许正是她的“完美”把许多男士吓着了。
通常,优点和缺点也是辩证的,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往往是因为他的某个优点,才导致他的另一个缺点。
比如一个慷慨大方的人,可能会有大大咧咧、粗心大意的毛病。
很多时候,要看你选择什么,放弃什么。
很多的情况是:你选择一个优点,也往往必须放弃另一个优点。
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
接受自己和他人的缺点,往往是一
喜欢超值金版-心理学常识1000问请大家收藏:(m.shudai.cc),书呆网更新速度最快。